[拼音] dà hǎn dà jiào
[释义] 大声叫嚷,形容大肆宣传,大造舆论。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9章:“吴毓鳞首先大喊大叫,‘内阁不能统一,我们不如及早下台。’”
[拼音] dà huò lín tóu
[释义] 临:光临。即将发生大灾祸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6回:“做官到了三品时,就要急流勇退,不然就有大祸临头。”
[拼音] dòng shǒu dòng jiǎo
[释义] 指动手打架、动脚踢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你却不可躁暴,便去动手动脚。打搅了事,那时我不管你。”
[拼音] dà hǒu dà jiào
[释义] 大声喊叫
[出处] 梁实秋《懒》:“任谁看完报纸之后,必须折好叠好放还原处,否则他就大吼大叫。”
[拼音] dà fèi zhōu zhé
[释义] 周折:曲折,不顺利。形容事情复杂,办起来十分困难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9回:“惟恐他别生枝叶,那时更难拿获,倒要大费周折呢。”
[拼音] dà cái xiǎo yòng
[释义] 比喻人才使用不当,不能尽其才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你如今连个‘名世之数’都不肯出,真正大才小用了。”
[拼音] dǎ xiǎo bào gào
[释义] 暗地里向领导反映别人问题
[出处] 梁实秋《槐园梦忆》:“这时候有人向香山慈幼院的院长打小报告:‘程季淑不久要结婚了,下半年的聘书最好不要发给她。’”
[拼音] diǎn diǎn dī dī
[释义] 一点一滴地落下,形容数量非常少
[出处] 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拼音] dài dā bù lǐ
[释义] 指以冷淡的态度对人
[出处] 冰心《南归》:“公司中人待答不理的说:‘不知船停在哪里,也许是没有到罢!’”
[拼音] diē diē zhuàng zhuàng
[释义] 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出处]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42回:“脚底下不晓得高低,跌跌撞撞,进了右首房间。”
[拼音] è yì zhòng shāng
[释义] 出自恶毒用心去攻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拼音] ěr bìn sī mó
[释义] 鬓:鬓发;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厮:互相;磨:擦。头靠得很近;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拼音] ē qí suǒ hào
[释义] 阿;循私;偏袒。迎合别人的心意;顺从他人的爱好;以向人讨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拼音] è yǔ shāng rén
[释义] 恶语:无礼中伤一类的口语。用恶毒的话伤害别人。也作“恶口伤人”。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洪州法昌倚遇禅师》第43卷:“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拼音] è hǔ pū shí
[释义] 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比喻迅速地猛烈地向前冲去。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双手使降妖杖丢一个丹凤朝阳饿虎扑食。”
[拼音] è yán è yǔ
[释义] 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一路恶言恶语,直嚷到自己房中,说向丈夫。”
[拼音]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释义] 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出处] 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拼音] fǎn chún xiāng jī
[释义] 反唇:回嘴;顶嘴;稽:争论;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抓住对方话把;反过来责问对方。
[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拼音] fēi shā zǒu shí
[释义] 砂土飞扬,小石翻滚。形容风力迅猛
[出处] 唐 韩鄂《岁华纪丽 风》:“飞砂走石,风则从箕,月离于毕。”
[拼音] fēi tóng xún cháng
[释义] 寻常:平常。不同于平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况且他也是王爷之分,非同寻常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