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óng dǎo fù zhé
[释义] 重:再一次;蹈:踏上;覆:翻倒;辙:车轮轧出的痕迹。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武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拼音] dà zhǎn hóng tú
[释义] 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展:把卷着的画轴舒张开来;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或计划)。
[出处] 唐 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拼音] dà zuò wén zhāng
[释义] 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
[出处]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见过几次转载,有些人还因此大做文章,或毁或誉。”
[拼音] dōng pīn xī còu
[释义] 东一点、西一点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
[拼音] dà chī yī jīng
[释义] 形容非常吃惊。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
[拼音] duī jī rú shān
[释义] 聚积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出处]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外诸司》:“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填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量不绝,场内堆积如山。”
[拼音] dá fēi suǒ wèn
[释义] 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问的事情。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什么叫作稀罕儿?’”
[拼音] dǎ tuì táng gǔ
[释义]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问事完毕。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办公或审理案件结束。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时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向后退缩。
[出处]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拼音] dà fàng jué cí
[释义] 厥:其;他的。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含贬义;指人夸夸其谈大发议论;而且言不中肯。有时也指胡说八道。
[出处] 清 赵翼《殴北诗话 苏东坡诗》:“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拼音] dà fù pián pián
[释义] 便便:肥胖的样子。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内空虚而言。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边韶传》:“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拼音]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拼音] dà nàn lín tóu
[释义] 难:灾祸;临:到来。大灾大祸降临头上。
[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拼音] dà shì dà fēi
[释义] 是:正确;非:错误。原则性的重大是非问题;多指政治方面的。
[出处]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拼音] dà yì miè qīn
[释义]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得的惩处。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拼音] dà yǒu kě wéi
[释义] 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开拓或发展有前途。
[出处]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地方虽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为。”
[拼音] dà yǒu zuò wéi
[释义] 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做出显著成绩。作为:可做的事;也可指做出成绩。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主不之。”朱熹集注:“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
[拼音] dà zhì ruò yú
[释义] 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
[出处]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拼音] dài zuì lì gōng
[释义] 身负罪责;争取立下功劳;借以赎罪。
[出处] 《明史 史可法传》:“以平贼逾期,戴罪立功。”
[拼音] dān jīng shòu pà
[释义]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