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ún hún shěn chén
[释义] 广大貌。《淮南子·兵略训》:“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浑浑沉沉,孰知其藏。”一说,“沉”当为“沆”字。参阅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浑浑沉沉,孰知其藏。”一说,“沉”当为“沆”字。参阅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
[拼音] huò fú xiāng yī
[释义]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处]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拼音] huā ní péng xīn
[释义] 指虚有其表。
[出处] 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故举国女子,殆皆不学……而叩其女学,则花貎蓬心,瞢无所识。”
[拼音] huā zhī zhāo zhǎn
[释义]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同“花枝招展”。
[出处] 《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女子的尖尖趫趫,凤头一对,露在汀裙之下,莲步轻移,如花枝招颭一般。”
[拼音] huāng zuò yī tuán
[释义] 形容极为慌张。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萧长贵正在自己兵船上睡觉,忽听得外面一派人声,接着又有洋枪、洋炮声音,拿他从睡梦中惊醒,直把他吓得索索的抖,在被窝里慌作一团。”
[拼音] huāng zuò yī tuán
[释义] 形容极为慌张。同“慌作一团”。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晁夫人知道儿子当真做了这事,又见他病将起来,只怕是报应得恁快,慌做一团,要与晁老说知,赔那两个的衣物。”
[拼音] huáng pí guā sōu
[释义]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出处] 余辰《蚕》六:“一天过去了,蚕完全绝食啦,一个个饿得黄皮刮廋,眼看就要死了。”
[拼音] huáng pí guǎ sōu
[释义] 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同“黄皮刮廋”。
[出处] 熊伯涛《宁都兵暴前后》:“一群饿得黄皮寡廋的人,伸着两只皮包骨头的手。”
[拼音] jiǔ zhé bì
[释义] 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 《九章 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拼音] jué dì ér qǐ
[释义] 崛:高起,突起。从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种新兴事物出现极为迅速。
[拼音] jī shī niú cóng
[释义]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拼音] jì gāng rén lún
[释义] 纪纲:纲法,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封建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度纲常、行为准则。
[出处] 《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拼音] jí gōng jìn lì
[释义] 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拼音] jià zēng yī gù
[释义] 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被伯乐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比喻本来默默无闻,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拼音] jí xián dù néng
[释义] 嫉、妒: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拼音] jì wú fǔ zhī
[释义] 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这样。
[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拼音] jié zhǐ shì jù
[释义] 切断脚趾去适合鞋子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
[出处] 《后汉书·荀爽传》:“截趾适屦,敦云其愚。”
[拼音] jì yǒu bó xiōng
[释义] 比喻交情深,义气重。
[出处] 唐·宋之问《饯湖州薛司马》诗:“交深季作友,义重伯为兄。”
[拼音] jīng bāng wěi guó
[释义]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出处]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拼音] jiù zhèng yǒu dào
[释义] 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出处] 《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