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chèn xīn xiàng yì
[释义] 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满足,遂。趁,通“称”。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拼音] chóu pān bìng shěn
[释义] 泛指烦恼和疾病。
[出处] 晋 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南朝 梁 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
[拼音] cí méi shàn yǎn
[释义]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同“慈眉善目”。
[出处] 沈从文《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还有戴小圆帽的中国尼姑,脸冻得红红的,慈眉善眼的,居多提了小篮子和小罐子,出卖庵堂中的产品,蜂蜜和鸡蛋,酸辣子与豆腐乳。”
[拼音] cuī dòng bēng shé
[释义] 比喻大局崩溃。
[出处] 清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今有巨厦,更历千岁,瓦墁毁坏,榱栋崩折,非不枵然大也,风雨猝集,则倾圮必矣。”
[拼音] cuán líng hé zhěng
[释义] 攒:聚,凑集。把零碎的拼凑成整数。
[出处]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庄院里攒零合整,收拾的这几两银子粜米。”
[拼音] chóng guī dié zǔ
[释义] 指世代连续做官。
[出处] 明 宋濂《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予闻世之右族,重圭叠组者有之矣,索其家学相仍数世而弗坠,十百之中或一二见焉。”
[拼音] chóng yán dié zhàng
[释义] 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出处] 唐 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高低向背无遗势,重峦叠嶂何孱颜。”
[拼音] diāo huá jiān zhà
[释义] 刁钻、油滑、奸邪、诡诈。极其阴险狡猾。
[拼音] dà mò yǔ jīng
[释义] 莫:没有谁;京:大。指大得无法相比。
[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拼音] dà shī rén wàng
[释义] 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
[出处] 《史记·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拼音] dǎo xí fù zhé
[释义] 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出处] 《宋史·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轧辙。”
[拼音] dé shèng tóu huí
[释义] 头回:前回。宋、元说书人的术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回”,取其吉利之意。
[出处] 宋·无名氏《错斩崔宁》:“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回。”
[拼音] dé yuè jiào xiān
[释义]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出处]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拼音] dī huí bù yǐ
[释义] 低回:徘徊留恋;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恋忘返。形容伤感难忘的心情。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拼音] dī méi zhé yāo
[释义] 形容在人面前显出卑躬屈膝的样子。
[出处]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拼音] diāo yǔ shuāng lián
[释义] 雕玉:用玉雕成,形容华美、工巧;双联:律诗中相对偶的两句。形容属对极为精巧。
[出处] 唐·白居易《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诗:“寸截金为句,双雕玉作联。”
[拼音] dōng guān xù shǐ
[释义] 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
[出处]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拼音] dōng yě bā rén
[释义] 古代楚国民间通俗歌曲,又称《下里巴人》。
[出处] 汉·陈琳《答东阿王笺》:“夫听《白雪》之音,观《绿水》之节,然后《东野巴人》,蚩鄙益著。”吕延济注:“东野,下里之音。”宋玉以问曰:“客有歌于郢中都中,其始曰《下里巴人》也。”
[拼音] dǒu sǔn hé fèng
[释义] 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形容手艺高超。
[出处] 明·张岱《陶庵梦忆·报恩塔》:“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
[拼音] dú chū jī zhù
[释义] 独:独特,特别;机杼: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出处] 《北史·祖莹传》:“作文须自出机杼,或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