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中共收录了27976个成语:
  • 不管一二

    [拼音] bù guǎn yī èr
    [释义] 不论是非情由,不顾后果。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你这猴子,不管一二,到处里闯祸。”
  • 不饥不寒

    [拼音] bù jī bù hán
    [释义] 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出处] 《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不可乡迩

    [拼音] bù kě xiāng ěr
    [释义] 见“不可向迩”。
    [出处] 《左传·庄公十四年》:“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
  • 不媿下学

    [拼音] bù kuì xià xué
    [释义] 犹言不耻下问。
    [出处] 《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 不忙不暴

    [拼音] bù máng bù bào
    [释义] 态度纵容,不忙乱,不急躁。
    [出处] 《董西厢》卷二:“不紧不慌,不惊不怕,不忙不暴。”
  • 不胜桮杓

    [拼音] bù shèng qí sháo
    [释义] 桮杓bēisháo:桮,古同“杯”,酒具,借指饮酒。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 不挑之祖

    [拼音] bù tiāo zhī zǔ
    [释义] 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出处] 清 宋育人《三堂诗品》:“高适达夫七古,与岑一骨,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挑之祖。”
  • 蠢头蠢脑

    [拼音] chǔn tóu chǔn nǎo
    [释义] 神情、相貌蠢笨痴呆的样子
  • 苍黄翻复

    [拼音] cāng huáng fān fù
    [释义] 苍:青色。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出处] 《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复。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
  • 朝阳丹凤

    [拼音] cháo yáng dān fèng
    [释义] 比喻贤才逢明时。
    [出处]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称体载衣

    [拼音] chèn tǐ cái yī
    [释义] 称:适合。按照身材剪载衣服。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出处] 《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 橙黄橘绿

    [拼音] chéng huáng jú lǜ
    [释义] 指秋季景物。
    [出处] 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秤斤注两

    [拼音] chēng jīn zhù liǎng
    [释义] 形容斤斤计较,顾小不顾大。
    [出处] 《朱子语类》:“只看如今秤斤注两,作两句破头,如此是多少衰气。”
  • 出谋画策

    [拼音] chū móu huà cè
    [释义]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 初写黄庭

    [拼音] chū xiě huáng tíng
    [释义] 恰到好处的意思。
    [出处] 魏晋时人所写《黄庭经》帖,为后世学写小楷的范本,相传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之语。
  • 啜食吐哺

    [拼音] chuò shí tǔ bǔ
    [释义] 辍:中止,停止。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 传道受业

    [拼音] chuán dào shòu yè
    [释义]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 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垂名青史

    [拼音] chuí míng qīng shǐ
    [释义] 青史: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 唇干口燥

    [拼音] chún gān kǒu zào
    [释义] 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出处] 《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 词不逮理

    [拼音] cí bù dài lǐ
    [释义] 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出处] 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