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ó wén qiáng zhì
[释义]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拼音] bù bēi bù kàng
[释义] 卑:自卑;亢:高傲。既不自卑;也不高傲。也作“不亢不卑”。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五三:“今天,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他必须避免硬碰,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捞几个钱。”
[拼音] bù dé ér zhī
[释义] 得:能够。无从知道。
[出处] 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拼音] bù gǎn gǒu tóng
[释义] 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事。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出处]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拼音] bù guān tòng yǎng
[释义] 不关:不相干。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情。与自身的利害没有关系。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这里虽还有两三个老婆子,都是不关痛痒的。”
[拼音] bù hé shí yí
[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拼音] bù huān ér sàn
[释义] 欢:高兴;愉快;散:分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众客咸不欢而散。”
[拼音] bù jìn rén qíng
[释义] 近:接近。不合乎人的常情。后指性情或言行怪僻;不合情理。也作“不近情理”。
[出处]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拼音] bù kān rù mù
[释义] 堪:忍受。形象或文字十分粗俗;使人看不下去。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酒保陪笑道:‘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拼音] bù kàng bù bēi
[释义] 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们奶奶就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
[拼音] bù kě gào rén
[释义] 不能告诉别人。多指见不得人的不光明、不正当的用心或行径。
[出处] 清 陈梦雷《闲止书堂集钞》:“其于不可告人之隐,犹未忍宣之于众也。”
[拼音] bù kě piān fèi
[释义] 偏废:偏重这个放弃了那个。指对相互关联的事物不能偏重一个方面;废弃或忽视另一个方面;而应同时并重。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山谷下》:“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
[拼音] bù kě zhōng rì
[释义] 终日:从早到晚;整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安。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拼音] bù róng zhì yí
[释义] 容:容许;疑:怀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
[出处] 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拼音] bù yī ér zú
[释义] 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出处] 《公羊传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拼音] bù yì zhī cái
[释义]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出处] 汉 刘向《列女传 齐田稷母》:“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拼音] bù zhèng zhī fēng
[释义]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拼音] bù zú wéi píng
[释义] 不足:不值得;凭:凭据;根据。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也作“不足为据”。
[出处] 宋 刘安世《尽言集 论蔡确作诗讥讪事第六》:“开具乃委曲苟免之词,不足为凭。”
[拼音] bù zú wéi xùn
[释义] 不足:不值得;训: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典范。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拼音] bù rén hòu chén
[释义] 步:踏;踩;后尘:走路时后面扬起的尘土。踩着人家脚印走。比喻追随;沿袭别人。
[出处] 清 梁章钜《归田琐记 北东园日记诗》:“某当竭尽绵力,以步诸君子后尘,断不肯置身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