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ā juàn zhī zuò
[释义] 压:超过。指诗文书画中能超过其它同类作品的、最出色的作品。
[拼音] yàn ěr xīn hūn
[释义] 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出处] 《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拼音] yī bān kuī bào
[释义]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拼音] yě sù shān yáo
[释义]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拼音] yōng róng yǎ bù
[释义] 形容态度从容大方,举止不俗。
[出处] 《魏书·世祖纪》:“古之君子,德成业就,才为世使。或雍荣雅步,三命而后至;或棲棲遑遑,负鼎而自达。”
[拼音] yǐ jiǎn yù fán
[释义] 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出处] 南朝·梁·沈约《宋书·江秉之传》:“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拼音] yù qǔ gū yǔ
[释义] 姑:暂且;与:给与。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处]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拼音] yǒu jiǎo shū chú
[释义]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出处] 宋·龚明之《中吴记闻》:“程信民记闻精确,乡人号为有脚书厨(橱)。”
[拼音] yōng róng xián yǎ
[释义] 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荣闲雅甚都。”
[拼音] yīn níng jiān bīng
[释义] 阴气始凝结而为霜,渐积聚乃成坚冰。比喻小人渐渐得势,地位渐趋稳固。
[出处] 《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拼音] yuān yú cóng què
[释义] 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出处] 《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拼音] yī jiàn zhī yáo
[释义] 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马来,前行的众头领,已去了一箭之地,见宋江和贯忠说话,都勒马伺候。”
[拼音] yī cí mò zàn
[释义] 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出处] 《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拼音] yì zhào yī xīn
[释义] 全国人民一条心。
[出处] 毛泽东《祭文 祭黄帝陵》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拼音] yǐ dé zhuī huò
[释义] 指上对下施恩不当,适以招来祸患。
[出处] 《韩非子 用人》:“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拼音] zhǔ xiǎo bēi dà
[释义] 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出处] 《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拼音] zāng wū láng jí
[释义] 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
[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富贵戚,脏污狼藉。”
[拼音] zhuó zú zhuó yīng
[释义]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出处]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拼音] zhòng nán qún yí
[释义]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拼音] zài jiē zài lì
[释义] 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同“再接再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