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rì cháng sì suì
[释义] 一天像一年一样长。形容时间过得太慢。
[出处] 宋 陆游《秋思》诗:“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拼音] rú qì cǎo jiè
[释义] 芥:小草。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出处] 宋 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拼音] ruò yǐn ruò xiǎn
[释义] 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出处] 宋 赵佶《宣和画谱 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拼音] rén qíng liàn dá
[释义] 人情:人情世故;练达:熟悉通达。指通晓待人处世的经验。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拼音]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
[释义]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出处]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拼音] shǎo tóu quē wěi
[释义] 比喻事物残缺不全。
[拼音] shì mín wén xué
[释义]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拼音] shēn héng dǒu zhuǎn
[释义] 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峦的时候。
[出处] 三国·魏·曹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宋史·乐志》:“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参横北斗欲三更。”
[拼音] sān yù sān xìn
[释义]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出处] 《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拼音] shēn wú cháng chù
[释义] 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拼音] shé xiē wéi xīn
[释义] 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拼音] shèng yàn nán zài
[释义] 筵:酒席。盛大的宴会难再遇到。比喻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拼音] shè wēi shàn shì
[释义] 倚仗权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 《淮南子·汜论训》:“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
[拼音] sā sāo fàng pì
[释义] 胡说八道。
[出处]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咱这里小人口面多,俺摇旗打鼓的吃了你的酒,再有人撒骚放屁,俺不便出头管你。”
[拼音] sāi wēng zhī mǎ
[释义] 塞马。
[出处]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梦,如此收场;万里故乡,罔知所适。若论祸福,塞翁之马难知;语到死生,庄子之龟未卜。叹浮生其若梦,为欢几何?抚结局以如斯,前尘已矣。”
[拼音] sān fù bái guī
[释义] 《论语 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出处]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
[拼音] sān jié liǎng shòu
[释义]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拼音] sān qī xián nìng
[释义]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 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出处]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
[拼音] sān shòu dù hé
[释义]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 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
[出处]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拼音] sān tǔ sān wò
[释义] 《史记 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出处]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