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èng dào tǎn tú
[释义] 坦:平而宽广。直而平坦的大道。比喻方向正确,前途光明的道路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6回:“总之,再不走荆棘,这边就是茂林修竹;再不踏确荦,这边便是正道坦途。”
[拼音] zhàng yì xíng rén
[释义] 注重义气,施行仁德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微命,当以捐躯保奏。”
[拼音] zhà yǔ zhà qíng
[释义] 乍:忽然。指忽儿下雨,忽儿天晴。比喻人心情不定,变化多端,也比喻时局变化莫测
[出处] 宋·欧阳修《浣溪沙》:“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昼偏长,为谁消瘦损容光。”
[拼音] zì tóng hán chán
[释义] 寒蝉:冬天的蝉不叫。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比喻闭口不说话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拼音] zì shì qí cái
[释义] 侍:依赖;其:他的。自己仗着有才能。形容高傲,自负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2卷:“他也自恃其才,没有一个人看得入眼,所以缙绅之门,绝不去走,文字之交,也没有人。”
[拼音] zì shì bù míng
[释义] 自视: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
[出处]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拼音] zì shèng zhě qiáng
[释义] 自胜:战胜自己;强:刚,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刚强
[出处]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德经》第33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拼音] nèi yōu wài wǔ
[释义]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出处] 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拼音] nà lǚ jué zhǒng
[释义] 纳:穿;履:鞋;决:破裂;踵:脚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穷困、窘迫。
[出处] 明 程登吉《幼学琼林 贫富》:“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不胜言。”
[拼音] nüè lǎo shòu xīn
[释义] 虐老:虐待老人。喻残暴凶狠而无仁义,有如野兽。
[出处] 汉 班固《汉书 武五子传》:“呜呼!薰鬻氏虐老兽心,以奸巧边氓。朕命将率,徂征厥罪。”汉 司马迁《史记 王世家》:“于戏!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
[拼音] nìng kě qīng pín,bù zuò zhuó fù
[释义] 宁愿清白而遭受贫困,决不污浊而享受富贵。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招庆道匡》:“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拼音]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
[释义]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出处] 《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拼音] pī máo suǒ yǎn
[释义] 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出处] 《抱朴子·接疏》:“岂肯称薪而爨,数粒乃炊,并瑕弃璧,披毛索靥哉?”
[拼音] péng lài má zhí
[释义]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学习成为好人。
[出处]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拼音] pán mù xiǔ zhū
[释义] 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
[出处] 《后汉书 循史传 孟尝》:“盘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众之所贵。”
[拼音] pàn rán bù tóng
[释义]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出处] 《朱子语类》卷二十:“若不先见得此仁,则心术上言仁,与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拼音] pī kàng dǐ zhào
[释义] 犹批亢捣虚。
[出处] 汉·杨雄《法言·重黎》:“巇可抵乎?” 唐·韩愈《释言》:“弱於才而腐於力,不能奔走乘机抵巇,以要权利。”
[拼音] pǐ mǎ yī huī
[释义] 一匹马一杆旗。形容勇敢善战。
[出处] 元·脱脱《辽史》卷五十八:“辽太祖匹马一麾,斥地万里,经营四方,末尝宁居,所至乐从,用此道也。”
[拼音] pī xì dǎo kuǎn
[释义] 批:击;郄: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出处] 《庄子 养生主》:“批大郄,导大窾。”
[拼音] piě dāi dǎ duò
[释义] 装呆作痴。
[出处] 明 高明《琵琶记 牛小姐谏父》:“撇呆打堕,早被那人瞧破。要同归知爹肯幺?料他每,不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