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í rú xián
[释义] 像弓弦一样正直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五行志一》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拼音] zhòng hào zhòng wù
[释义] 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拼音] zǎo zhān wù yào
[释义] 不用服药而病愈。祝人早日病愈的话。
[出处] 《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拼音] zhū pán yù duì
[释义] 珠槃:用珍珠装饰的盘子;玉敦:玉制的盛器。特指古代天子、诸侯歃血为盟时所用的礼器。
[出处] 《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
[拼音] zhèng zhèng qì qì
[释义] 正派。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虽是缠得熟分了,那陈氏也自正正气气,一时也勾搭不上。”
[拼音] zài zuò dào lǐ
[释义] 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拼音] záo huài ér dùn
[释义] 见“凿坏以遁”。
[出处] 《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拼音] zào yán niē cí
[释义] 捏造虚假的言词。
[出处] 明·李贽《穷途说》:“今既乱以皮鞭打常闻矣,犹然不得快活,复怨怒上山,造言捏词。”
[拼音] zēng zhuān tiān wǎ
[释义] 犹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出处] ?
[拼音] zhāng kǒu diào shé
[释义] 谓发表言论。
[出处] 唐·罗隐《谗书·叙二狂生》:“张口掉舌,则谓之讪谤;俯首避事,则谓之诡随,是时难事也。”
[拼音] zhāng méi zhāng yǎn
[释义] 惊惶不安的样子。
[出处] 沙汀《在祠堂里》:“堂屋里的洋灯依旧燃着,正中摆着一口白木棺材,棺材附近站着两三个兵士,显出一种张眉张眼的惊惶神气。”
[拼音] zhāng yǎn lù jīng
[释义] 谓瞪着眼睛说瞎话。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这晁大哥可是听着人张眼露睛的没要紧!”
[拼音] zhāo chéng mù biàn
[释义] 早晨刚写成,晚上就到处流传。形容文章流传迅速。
[出处] 《南史 刘孝绰传》:“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时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诵传写,流闻河朔,亭苑柱壁莫不题之。”
[拼音] zhāo yí mù zhí
[释义] 早晨被誉为伯夷,晚上被贬作盗跖。形容时论毁誉多变。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工部 邵上葵工部》:“邵之两年昌言,其是非未可定,然一人之身,朝夷暮跖,亦可以观世变矣。”
[拼音] zhē qián yǎn hòu
[释义] 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出处] 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拼音] zhēn jīn liè huǒ
[释义]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出处] 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非自奖真金烈火,傥好比浊水红莲。”
[拼音] zhēn tóu xuē tiě
[释义] 形容极力刮削搜刮。
[出处] 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若不是针头削铁将身惫,只怕你刀头餂蜜将人害。”胡士莹校注:“形容刮皮刻薄之至。为旧时俗语,明代已有之。《一笑散·夺泥燕口》:‘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拼音] zhěng běn dà tào
[释义] 谓有计划、有条理、全面。
[出处] 老舍《赵子曰》第十七:“如今叫我整本大套的去和女怪交际,你想想,端翁,我老赵受得了受不了?!”又《文博士》三:“中国的老事儿有许多是合乎科学原理的,不过是没有整本大套的以科学始,以科学终而已。”
[拼音] zhèng qīng rén hé
[释义]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出处] 《晋书·诸葛恢传》:“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
[拼音] zhèng sè lì shēng
[释义]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出处]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