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中共收录了27976个成语:
  • 条贯部分

    [拼音] tiáo guàn bù fēn
    [释义] 谓条理贯穿,部位分明。
    [出处] 《弘明集·正诬论》:“佛经说天地境界,高下阶级,悉条贯部分,叙而有章。”
  • 条解支劈

    [拼音] tiáo jiě zhī pī
    [释义] 谓细致部析。
    [出处] 清·恽敬《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铭》:“读书条解支劈,凿虚蹑空,旁扶曲导,必窥意理之所至。”
  • 条入叶贯

    [拼音] tiáo rù yè guàn
    [释义] 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
    [出处] 汉·王充《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知审知。”
  • 条修叶贯

    [拼音] tiáo xiū yè guàn
    [释义] 枝长叶连。比喻有条理、有系统。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下至介鳞,上及毛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
  • 铁郭金城

    [拼音] tiě guō jīn chéng
    [释义] 比喻设防坚固的城池。
    [出处] 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大军一至,朽珠枯木亦助声威;大军不至,则铁郭金城将沦灰烬。”
  • 同垂不朽

    [拼音] tóng chuí bù xiǔ
    [释义]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出处] 《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烈士的纪念碑,同书写碑文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同垂不朽的。”
  • 同恶相党

    [拼音] tóng è xiāng dǎng
    [释义] 共为恶者相结为党。
    [出处] 《诗·大雅·皇矣》“维彼四国,爰究爰度”唐·孔颖疏:“言其同恶相党,共行虐政也。”
  • 通古达变

    [拼音] tōng gǔ dá biàn
    [释义] 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出处] 宋·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经天纬地、通古达变者,其文不贵,则文学得其士也。”
  • 通计熟筹

    [拼音] tōng jì shú chóu
    [释义] 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出处] 清·林则徐《报告抵粤日期并体察洋面堵截趸船情形折》:“拟于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虎门、澳门等处,与水师提臣关天培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
  • 通权达理

    [拼音] tōng quán dá lǐ
    [释义] 通晓权宜与事理。
    [出处] 汉·王粲《弹棋赋》序:“因行聘志,通权达理,六博是也。”
  • 同声相求

    [拼音] tóng shēng xiāng qiú
    [释义]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出处] 唐·萧颖士《江有归舟》:“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 通文调武

    [拼音] tōng wén diào wǔ
    [释义]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出处] 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 通险畅机

    [拼音] tōng xiǎn chàng jī
    [释义] 使险要之地畅通无阻。
    [出处] 郑观应《上晋抚胡蕲生中丞条陈》:“今欲通险畅机,诚非火车铁路不为功。”
  • 通忧共患

    [拼音] tōng yōu gòng huàn
    [释义] 共同承担忧患。
    [出处] 康有为《上皇帝第二书》:“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给民合志。”
  • 通元识微

    [拼音] tōng yuán shí wēi
    [释义]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出处] 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 通真达灵

    [拼音] tōng zhēn dá líng
    [释义] 与神仙交往。
    [出处] 《云笈七签》卷四七:“太上四明,九门发精,耳目玄彻,通真达灵。”
  • 透骨酸心

    [拼音] tòu gǔ suān xīn
    [释义] 形容极度伤心。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她自己心中,以有一腔的弥天恨事,透骨酸心。
  • 偷合苟从

    [拼音] tōu hé gǒu cóng
    [释义] 亦作“偷合取容”。谓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偷合苟从,未肯极言,朕甚闵焉。”
  • 偷媚取容

    [拼音] tōu mèi qǔ róng
    [释义] 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出处] 唐·张鷟《朝野佥载·张岌》:“并偷媚取容,实名教之罪人也。”
  • 投山窜海

    [拼音] tóu shān cuàn hǎi
    [释义] 山、海,荒凉边远之地。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地区。
    [出处] 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