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ì gù lǎn xīn
[释义] 抛弃旧的,吸收新的。
[出处] 清·曾国藩《黄仙峤前辈诗序》:“间以其余发为诗章,又能弃故揽新,约言丰义,而先生曾不以自鸣,退然若无以与于古者。”
[拼音] qí míng bìng jià
[释义] 有同等的名望和身价。
[出处]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前代传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手稿有改定字,而二公齐名并价,莫可轩轾。”
[拼音] qì qíng yí shì
[释义] 犹言忘情脱俗。
[出处] 明·何景明《七述》:“乃有弃情遗世,餐气服道,忽迢遥以轻举,望玉京而径造。”
[拼音] qì qióng shí lì
[释义] 比喻丢弃珍贵的而拾取无用的。琼,美玉;砾,瓦砾。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捐荼茹蒿者必无识甘之口;弃琼拾砾者必无甄珍之明。”
[拼音] qī shǒu bā jiǎo
[释义] 形容慌张乱闯。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本来不会走城里的路,这时着了急,七首八脚的乱跑,眼睛又不看着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头撞到一顶轿子上。”
[拼音] qì wěi cóng zhēn
[释义] 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
[出处] 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拼音] qī wō bā dài
[释义] 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却只怕那水里有甚么眷族老小,七窝八代的都来,我就弄他不过。”
[拼音] qì yì qiú nán
[释义] 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
[拼音] qì zhì yí shēn
[释义]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
[出处]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拼音] qǐ zǐ zhī lín
[释义] 比喻众多的人材。
[出处] 唐·李庾《西都赋》:“殷庙羞瑚琏之器,楚材惭杞梓之林。”
[拼音] qiǎn chóu suǒ xiào
[释义] 消愁求乐。
[出处] 清孙原湘《序》:“履园主人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着《丛话》二十卷,间以示予曰:‘吾以是遣愁索笑也。’”
[拼音] qián fù hòu jiè
[释义]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 汉 刘向《说苑 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拼音] qiān guǐ shàng jiàn
[释义] 比喻非常困难。
[出处] 明·单本《蕉帕记·下湖》:“读书牵鬼上剑,饮酒车水灌田。”
[拼音] qián jiāo kùn fèng
[释义] 喻被埋没的贤才。
[出处]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有日皇风动,黎民欢颂。那时呵,看潜蛟困凤,终须腾踊。”
[拼音] qiān lǐ jié yán
[释义] 谓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独行传·范式》:“母曰:‘三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拼音] qiān lǐ jùn gǔ
[释义] 比喻贤才。
[出处] 明·李贽《复梅客生》:“若计此时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骏骨,难矣!”
[拼音] qiān lǐ zhī rèn
[释义] 指远行千里的重任。后亦比喻重任。
[出处]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今处此而求大功,犹绊良骥之足,而责以千里之任。”
[拼音] qián qiè yáng piāo
[释义] 公开或不公开地剽窃。
[出处] 明·方孝孺《答张廷璧书》:“今天下学者靡靡焉,惟习之所同;潜窃阳剽,无所顾忌。”
[拼音] qián xiāo mò huà
[释义] 暗地消除。
[出处] 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而潜消默化者,又不可以枚举也。”
[拼音] qiān yú qiáo mù
[释义]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出处]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