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ìng yuán bì hé
[释义] 比喻圆满。
[出处] 清·陈瑞生《再生缘》第72回:“乞万岁开一线之恩,赐归皇甫,俾使患难婚姻遂得镜圆璧合。”
[拼音] jiǔ gǔ yán jīn
[释义] 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后因以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拼音] jiǔ jiāng bā hé
[释义] 泛指所有的江河。
[出处] 《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
[拼音] jiù nán jiě wēi
[释义]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拼音] jiù piān bǔ bì
[释义] 纠正偏向,补救弊端。
[出处] 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与其高谈性命,而无益于用,不如救偏补弊,随事干蛊,为有实效也。”
[拼音] jiù yàn guī cháo
[释义] 从前的燕子又飞回老窝。比喻游子喜归故里。
[出处] 明·顾大典《青衫记·裴兴归衙》:“似旧燕归巢,双语檐前。”
[拼音] jiǔ zōng qī zǔ
[释义] 泛指祖宗。
[出处] 《冷眼观》第23回:“杀头固然是没有命吃饭,打屁股也是九宗七祖都不得超生的事。”
[拼音] jū wú qiú ān
[释义] 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拼音] jù yì lǚ fāng
[释义] 根据正道立身行事。
[出处]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
[拼音] juàn xí ér zàng
[释义] 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拼音] jué ào chǎn yōu
[释义] 剖析奥秘,阐发隐微。
[出处]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纪昀》:“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
[拼音] jūn shèng chén xián
[释义] 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出处] 《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拼音] jù zú ér jū
[释义] 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
[出处] 鲁迅《故乡》:“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
[拼音] jī dé lěi shàn
[释义] 积累德行与善事。
[出处] 《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论》:“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又《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拼音] jī dé yù hòu
[释义] 指积累德行,则后世昌盛。
[出处] 清 朱仕琇《又答李磻玉书》:“姊丈以一身榰柱百世之重,今继嗣未立,诚可忧也。况姻母太夫人年亦高矣,尤不能不以此为念也。积德裕后,古岂吾欺,今犹未验,何也!”
[拼音] jī jī shù běn
[释义] 缔造基础,树立根本。
[出处] 晋 干宝《晋纪总论》:“故其积基树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恤隐民事,如此之缠绵也。”
[拼音] kè jǐ shèn xíng
[释义] 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
[出处] 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拼音] kāi lì chú hài
[释义] 犹言兴利除弊。
[出处] 汉·贾谊《新书·立后义》:“而所以有天下者,以为天下开利除害,以义继之也。”
[拼音] kāi yún wò wù
[释义] 比喻对人施展手段。
[出处] 《宣和遗事》前集:“姓李名做师师……两只手,偏会拏云握雾。便有富贵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
[拼音] kè cuì cái hóng
[释义] 喻极力修饰词藻。
[出处]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毛会侯《浣雪词》,刻翠裁红,务求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