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īn chéng shí shì
[释义] 比喻险固的城池。
[出处] 《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
[拼音] jīn dān huàn gǔ
[释义] 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
[出处] 宋·陆游《夜吟》诗:“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钱仲联校注:“金丹换骨云者,盖以喻学诗工夫由渐修而入顿悟之境界。”
[拼音] jìn dǐng yī luán
[释义]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出处] 明沈鲤《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脔,尝者可以知其味已。”
[拼音] jìn gōng qǐn bīng
[释义] 指止息战事。
[出处]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以禁攻寝兵为务。”
[拼音] jīn guāng gài dì
[释义] 比喻钱神的本领高强。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何垠注:“金光盖地,出梵书。此借喻钱神之道术也。”
[拼音] jīn huī yù jié
[释义] 形容文辞斑斓简洁。
[出处] 清·刘大櫆《宋运夫时文序》:“其法律森然,金辉玉洁,以自成为一家之言。”
[拼音] jǐn náng hái shǐ
[释义] 谓凯旋告捷。语本《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
[出处]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盛以锦囊,……及凯旋而纳之。”
[拼音] jìn róng tuì rǔ
[释义] 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
[出处] 唐·刘知畿《思慎赋》:“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
[拼音] jǐn shǐ lǜ zhōng
[释义] 谓慎之于始并虑及其终。
[出处] 明·鹿善继《答范景龙书》:“惟是世变滔滔,党同伐异,任重道远,谨始虑终,往常书本生活,到此躬行实践,别有光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拼音] jìn tuì hú yí
[释义]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出处] 唐·李靖《李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籍。”
[拼音] jìn tuì kě fǒu
[释义] 谓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
[出处] 《魏书·郭祚传》:“陛下圣镜照临,论才授职,进退可否,黜陟幽明。”
[拼音] jìn tuì yǒu jié
[释义] 谓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
[出处] 唐·王起《昆明池习水战赋》:“观乎作军政,临武事,进退有节,沿回趋利。”
[拼音] jīn wū jiāo niáng
[释义] 指高贵而美丽之女子。
[出处] 明·孟称舜《娇红记·会娇》:“蓦遇著这金屋娇娘,猛回头何方故乡?”
[拼音] jìn xián tuì yú
[释义] 进用贤能,黜退愚懦。
[出处] 宋·苏轼《贺正表》:“进贤退愚,蛮夷率服。”
[拼音] jìn xián xīng gōng
[释义] 谓荐举贤士功臣。
[出处] 《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贾公彥疏:“以臣有贤有功举之与官,则起邦国之内劝善乐业之心,使不惰废善业也。”
[拼音] jǐn xíng jiǎn yòng
[释义] 谨慎行事,节省费用。
[出处] 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可不道个谨行俭用,十年不富,天之命也。”
[拼音] jīn zhāng yù jù
[释义] 指华丽的诗文。
[出处] 宋·杨万里《过白沙渡得长句呈澹庵先生》:“先生半酣染霜免,金章玉句诗空万古。”
[拼音] jìng fēn luán fèng
[释义] 比喻夫妻分离。
[出处] 元·高明《琵琶记·临妆感叹》:“文场选士,纷纷都是才俊徒,少甚么镜分鸾凤。”
[拼音] jīng shén pò dǎn
[释义] 形容极其恐惧。
[出处]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拼音] jīng xīn xuàn mù
[释义]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出处] 《隋书·经籍志四》:“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