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án chán qī qiè
[释义] 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出处]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拼音] hǎi nà bǎi chuān
[释义]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出处]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拼音] hào yuè qiān lǐ
[释义] 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拼音] hè yī shū shí
[释义]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出处] 《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年空室蓬户,褐衣蔬食。”
[拼音] hóng xiāo yǔ jì
[释义] 虹:彩虹;销:同“消”,消失;霁:本指雨止,也引申为天气放睛。彩虹消失,雨后天睛。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拼音] héng fēng cè lǐng
[释义] 形容山势纵横交错,起伏重叠。
[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拼音] huáng mián ǎo zǐ
[释义] 比喻冬天的太阳。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壬寅正月,雨雪连旬,忽尔开霁。闾里翁媪相呼贺曰:‘黄绵袄子出矣。’”
[拼音] huá wū qiū xū
[释义] 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出处] 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拼音] hán máo zhuó shù
[释义]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出处]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拼音] huáng liáng yī mèng
[释义] 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 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拼音] huī háo luò zhǐ
[释义] 毫:毛笔。指写字或作画。
[出处]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挥毫落纸如云烟。”
[拼音] huáng liáng měi mèng
[释义] 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 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拼音] hūn hūn hào hào
[释义] 苍茫浩渺。
[出处] 唐·罗隐《谗书·槎客喻》:“彼河之流,彼天之高,宛宛转转,昏昏浩浩,有怪有灵,时颠时倒,而子浮浮其间。”
[拼音] huò luàn tāo tiān
[释义] 形容灾祸、战乱极其严重,天下动荡不安。
[出处] 《晋书·惠帝纪》:“祸乱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废重宫,宗庙纪绝。”
[拼音] hè sī zhī wēi
[释义] 赫:显耀。斯:语气助词。威:威严。指帝王或显耀人物威武奋发貌。
[出处] 《晋书·应詹传》:“陛下宜奋赫斯之威,臣等当得负戈前驱,庶凭宗庙之灵,有征无战。”
[拼音] hái nián zhù sè
[释义] 恢复年轻,永葆青春。
[出处] 南朝·梁·刘孝标《山栖志》:“金盐重于素壁,玉豉贵于明珠,可以养性销痾,还年驻色。”
[拼音] hán shuāng lǚ xuě
[释义] 比喻品行高洁。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含霜履雪,义不苟合;据道推方,嶷然不群。”
[拼音] hán xiá jī gòu
[释义] 比喻蒙受耻辱。
[出处] 明·唐顺之《与郭似庵巡按书》:“况仆含瑕积垢以此终世,惟应躬耕灌园,矢沟壑之志,保桑榆之路,补东隅之失,庶几不诒田夫野人讪笑。”
[拼音] háo lí sī hū
[释义] 古代“分”以下四个微小长度单位的并称。喻指极微细的事物。
[出处] 《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
[拼音] háo mài bù qún
[释义] 群:合群。因性格豪放不拘小节而与周围的人处不到一块去。
[出处] 《明史·庄杲传》:“庄杲,字孔愓,江浦人。自幼豪迈不群,嗜古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