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ǔ lùn gāo yán
[释义] 确切高明的言论。
[出处] 清 王悔生《祭海峰先生文》:“笃论高言,谆谆训诫,沃我心灵,开我眉瞆。”
[拼音] duǎn zhōng qǔ cháng
[释义] 指于一般中选择比较好的。
[出处] 明 于谦《备边保民疏》:“臣愚不足以计边务,伏乞圣断。于短中取长而行之。”
[拼音] duō yán shuò qióng
[释义]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 《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拼音] dié shí wéi shān
[释义] 叠:重叠。把石头堆成山。指假山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二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
[拼音] dà yú bù líng
[释义] 愚:愚笨;灵:聪明灵巧。非常愚笨的人不晓事,很不机灵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拼音] dà yán xiāng hài
[释义] 大言:夸大的言辞;骇:惊扰。说大话吓唬人
[出处] 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觑见俺似婴孩,大言相骇。”
[拼音] dà shān xiǎo shān
[释义] 原指作品分类,后指同时被称誉的兄弟
[出处] 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
[拼音] dà pú sān rì
[释义] 酺:聚饮。大聚饮三天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饶安县言白雉见。”裴松之注引《魏书》:“赐饶安县田租,勃海郡百户牛酒,大酺三日。”
[拼音] dà jiàng bù zhuó
[释义] 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斫;砍削。高明的匠人不用斧头砍削。比喻居高位的人不逞小智,不代下司职
[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公》:“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计,大兵不寇。’”
[拼音] dà gān wù yì
[释义] 干:冒犯;物议:众人的议论。引起众多的议论或引起舆论的不满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恐怕他摆出老前辈的架子来,那是大干物议的。”
[拼音] dà dǎn hǎi kǒu
[释义]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拼音] duō móu shǎo duàn
[释义] 谋:计谋,计策;判:判断。富于谋略,但缺少决断
[出处]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骆文忠公遗爱》:“然有为不能有守,好用权术,多谋少断。”
[拼音] duō jiàn guǎ guì
[释义] 贱:价格低;寡:少。物品多则价格低贱,物品少则价格高
[出处] 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夫物多则贱,寡则贵,贵则散,轻则聚。”
[拼音] dì yuǎn shān xiǎn
[释义] 险:险阻。地处边远,山势险峻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拼音] dǐ zhǎng tán bīng
[释义] 兵:军事。拍手畅谈军事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回:“挥毫作赋,则颉颃相如;抵掌谈兵,则伯仲诸葛。”
[拼音] dān fù zhī shù
[释义] 术:手段、策略。指军事上的正规作战及出奇制胜的战术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臣知无古人单复之术,加卒奉大略。”
[拼音] dǔ xìn hào gǔ
[释义] 笃:诚笃;信:诚实;好:热爱。坚持自己的信仰,喜爱古代的典籍
[出处] 明·刘基《陈司户墓志铭》:“情贯经史,蜚声痒序,而弗竞弗求,笃信好古。”
[拼音] dài zhào gōng chē
[释义] 诏:皇帝的命令;公车:官车或官署。指在公车或官署准备听从皇帝的召唤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拼音] dài shì chéng shí
[释义] 势:形势。静观形势,利用时机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据先生甘贫守困,待势乘时,所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
[拼音] diào dù zhēng qiú
[释义] 调度:征敛赋税;征求:征敛需索。指征敛赋税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其令大司农绝今岁调度征求,及前年所调未毕者,勿复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