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ì tā tiān huāng
[释义] 犹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出处] 明·徐复祚《投俊记·魔见》:“喜时节和风甘雨,怒时节地塌天荒。”
[拼音] dī xīn xià yì
[释义] 谓小心谨慎、专注不移。
[出处] 《朱子语类》卷四四:“下学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达。”
[拼音] dǐ zhì yán sī
[释义] 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程入闱,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拼音] diàn liú xīng sàn
[释义] 比喻迅速消散。
[出处] 清·沈起凤《谐铎·獭祭》:“鹯曰:‘君善捕鱼,我善捕雀,而雀之见我者,往往晓音骇翼,电流星散,以至十不获一。’”
[拼音] diào fēng biàn sú
[释义] 犹言移风易俗。
[出处] 《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拼音] diāo pán qǐ shí
[释义] 精美的器皿及食物。
[出处] 唐·李白《扶风豪士歌》:“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拼音] diào tíng liǎng yòng
[释义] 谓居间观望,骑墙投机。
[出处] 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扬涟等官爵并起被废诸臣旋钦定逆案颁示百官廷臣谢表》:“拥戴称颂,悬金石不刊之书,令其遗臭千秋;门户宗盟,杜调停两用之局,防其夤缘一旦。”
[拼音] diāo wén kè lòu
[释义] 谓在器物上刻镂花纹图案,以为文饰。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
[拼音] diāo wén zhī cǎi
[释义] 比喻词藻华丽。
[出处] 南朝·梁·钟嵘《诗品》下卷:“孝武诗,雕文织采,过为精密,为二藩希慕,见称轻巧矣。”
[拼音] dié jǔ chóng guī
[释义]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出处] 《三国志 蜀书 郄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拼音] dǐng hú lóng qù
[释义] 同“鼎成龙去”。
[出处] 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拼音] dǐng míng tì shēn
[释义] 犹言顶名冒姓。
[出处] 《西游记》第十五回:“顶名替身者取首级,交头互耳者取首级。”
[拼音] dōng cāi xī chuāi
[释义] 谓多方猜测。
[出处] 清·袁枚《与杨兰坡明府书》:“然李义山《锦瑟》一篇,宁使后人东猜西揣,聚讼纷纷,而当时绝不多下一注,亦可想见古人之落落大方矣。”
[拼音] dōng chà xī wù
[释义] 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出处]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原约一到任所差人进京图干此事,谁知所去的,多不得力。我这里好不盼望,不甫能勾回个信来,定是东差西误的。”
[拼音] dōng fēng mǎ ěr
[释义]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出处]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拼音] dōng gǔn xī pá
[释义] 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出处] 《中国民间故事选·铁金刚》:“打得官兵东滚西爬,急忙逃命。”
[拼音] dōng hǎi jīng bō
[释义]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出处] 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拼音] dōng kē xī zhuàng
[释义] 犹言东奔西撞。
[出处] 《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你道这几件事岂是容易做的?这都是要脚奔波,足不沾地的勾当,岂是教书人所为?[汪为露]失了魂的一般东磕西撞。”
[拼音] dōng lái xī qù
[释义] 谓行人来来往往。
[出处] 唐·李商隐《关门柳》诗:“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拼音] dōng lāo xī mō
[释义] 谓盲目地四处求索。
[出处] 宋·朱德《答廖子晦》:“盖性命之理虽微,然就博文约礼实事上看,亦甚明白,正不须向无形象处东捞西摸,如捕风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