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à tí xiǎo zuò
[释义] 把大题目作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的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出处] 周作人《鬼的生长》:“但是千百年来已非一日,载籍浩如烟海,门外摸索,不得象尾,而且鬼界的问题似乎也多得很,尽够研究院里先生们一生的检讨,我这里只提出一个题目,即上面所说的鬼之生长,姑且大题小做,略陈管见,仁候明教。”
[拼音] dà xiāng jìng tíng
[释义] 谓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
[出处] 清·厉鹗《跋》:“嗟呼!几何不与吕公论世尚友之旨大相迳庭也哉!”
[拼音] dà yīn xī shēng
[释义]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
[出处]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拼音] dà yǒu jìng tíng
[释义] 《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迳,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后称彼此差异很大为“大有迳庭”。
[出处] 《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迳,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
[拼音] dài shuāng lǚ bīng
[释义] 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
[拼音] dān chéng bì lǜ
[释义] 竭尽忠诚与思虑。
[出处] 《清史稿·后妃传·太祖高皇后》:“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以事上。”
[拼音] dǎo fēng yǐn xuè
[释义] 形容勇敢,不怕牺牲。
[出处] 清·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公骤起乡闾,捐家室,誓徒旅,蹈锋饮血,其军最为雄健矣。”
[拼音] dào gāo mó zhòng
[释义] 形容法力高强。
[出处] 陶牧《七夕和儆庐仍用征字韵》:“道高魔重文驱疟,海涸桑枯路未平。”
[拼音] dǎo jiē wò xiàng
[释义] 谓露宿街头。
[出处] 《水浒传》第二一回:“波子……看着宋江道:‘押司没事睬那乞丐做甚么?那斯一地里去搪酒吃,只是搬是搬非。这等倒街卧巷的横死贼,也来上门上户欺负人!’”
[拼音] dǎo rèn bù xuán
[释义]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出处] 《孙膑兵法 善者》:“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拼音] dǎo rén lǚ yì
[释义] 遵循仁义之道。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拼音] dào tīng ěr shí
[释义]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出处]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拼音] dào wēi dé báo
[释义]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谦辞。
[出处] 《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贫僧道微德薄,不堪为师。”
[拼音] dé qiǎn xíng báo
[释义] 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出处] 明·朱权《冲模子》第二折:“道窈然难言哉,恐子德浅行薄,何以克当?”
[拼音] dé shī zài rén
[释义] 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出处] 唐·陈子昂《与韦王虚己书》:“仆尝窃不自量,谓以为得失在人,欲揭闻见,抗衡当代之士。”
[拼音] dì jí tiān jīng
[释义]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出处] 朱谦良《感怀和病侠》:“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拼音] dì lǎo tiān hūn
[释义] 形容变化剧烈。
[出处] 明·汤显祖《牡丹亭·忆女》:“地老天昏,没处把老娘安顿,思量起举目无亲,招魂有尽。”
[拼音] dí lì jiǎo qì
[释义] 以力气相斗。
[出处] 汉·王充《论衡·譋时》:“敌力角气,能以小胜大者希,争强量功,能以寡胜众者鲜。”
[拼音] dī qíng qǔ yì
[释义] 谓对不住,不得已。
[出处]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今日鲁肃低情曲意,暂取荆州,以为救民之急;待仓廪丰盈,然后再献与将军掌领。”
[拼音] dǐ shēn lì xíng
[释义] 犹言砥节砺行。
[出处] 《梁书·儒林传序》:“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