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中共收录了27976个成语:
  • 傲睨得志

    [拼音] ào nì dé zhì
    [释义]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 騃童钝夫

    [拼音] ái tóng dùn fū
    [释义] 指愚昧笨拙的人。
    [出处] 清 刘大櫆《乌程闵君墓志铭》:“又善于诱掖,其言批豁畅朗,支分族解,騃童钝夫闻之,咸如梦寐惊觉。”
  • 黯晦消沉

    [拼音] àn huì xiāo chén
    [释义] 指湮没消失。
    [出处] 蒋智由《序》:“凡有绝大之战争,往往赖有雄伟之文,淋漓之诗歌,而后其印象日留于国民心目之间。否则,不数年间而黯晦消沉以尽。”
  • 暗绿稀红

    [拼音] àn lǜ xī hóng
    [释义] 犹言绿肥红瘦。形容叶盛花稀的暮春景象。
    [出处] 明 陈汝元《金莲记 归田》:“况当残春初夏之时,正值暗绿稀红之候,顿起愁绪,怎生消闷怀?”
  • 熬油费火

    [拼音] áo yóu fèi huǒ
    [释义] 指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出处] 《红楼梦》第二五回:“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得上下不安。”
  • 安详恭敬

    [拼音] ān xiáng gōng jìng
    [释义] 安静、细心、谦恭、敬重,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
    [出处] 宋 朱熹《小说 嘉言》:“教育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 昂昂不动

    [拼音] áng áng bù dòng
    [释义] 昂昂:气概轩昂的样子。形容目中无人,十分傲慢的样子
    [出处] 楚剧《葛麻》第一场:“见了员外,昂昂不动,岂不是丢了一个揖?”
  •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拼音]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
    [释义]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出处] 《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白往黑归

    [拼音] bái wǎng hēi guī
    [释义] 比喻只看表面不看本质
  • 巴山夜雨

    [拼音] bā shān yè yǔ
    [释义]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 百衣百随

    [拼音] bǎi yī bǎi suí
    [释义] 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卷:“做爷娘的百依百顺,没一事违拗了他。”
  • 包举宇内

    [拼音] bāo jǔ yǔ nèi
    [释义]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背盟败约

    [拼音] bèi méng bài yuē
    [释义] 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出处] 宋·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 闭门酣歌

    [拼音] bì mén hān gē
    [释义] 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尽情歌舞。形容沉缅酒色,尽情享受。
    [出处] 唐·李延寿《南史·徐绲似》:“绲为梁湘东王,镇西谘议参军,颇为声色,侍妾数十,……,便醉而闭门,尽日酣歌。”
  • 兵多者败

    [拼音] bīng duō zhě bài
    [释义]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出处] 清 赵翼《陔馀丛考》:“古来用兵,往往兵多者败,差兵过多则号令不齐,气势不贯,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 搏牛之虻

    [拼音] bó niú zhī méng
    [释义]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 不拔之志

    [拼音] bù bá zhī zhì
    [释义]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出处] 《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 不悱不发

    [拼音] bù fěi bù fā
    [释义]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出处]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不及之法

    [拼音] bù jí zhī fǎ
    [释义] 指不适用的法规。
    [出处] 《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 步步莲花

    [拼音] bù bù lián huā
    [释义] 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后常比喻渐入佳境。
    [出处] 《南史·齐本纪下》:“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