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āo yá dà dào
[释义] 三代军队里的大旗。指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
[出处]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
[拼音] gōng chéng yě zhàn
[释义]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出处] 《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拼音] gōu zhōu gé zhé
[释义] 鹧鸪的叫声。
[出处] 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辀硌磔声。”
[拼音] gōng jìng sāng zǐ
[释义] 恭敬:尊敬,热爱;桑梓:桑树和梓树,古时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比喻故乡。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之。”
[拼音] gōu jīn yú yǔ
[释义] 二者悬殊太大,不可作比。
[出处] 《孟子·告子下》:“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拼音] gōng cái gōng wàng
[释义] 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拼音] gū yè shén rén
[释义] 姑射:山名;神人:得道的人。原指姑叶山的得到真人。后泛指美貌女子。
[出处]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绰)约若处子。”
[拼音] gōng diào mǎ fú
[释义] 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 《荀子·哀公》:“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
[拼音] gǔ gōng zhī lì
[释义]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出处] 《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拼音] guī yù huǐ dú
[释义] 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拼音] guān páo dài lǚ
[释义]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拼音] guī yàn bù gào
[释义] 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拼音] hàn wǔ tuō gū
[释义] 汉武:汉武帝;孤:遗孤。汉武帝把8岁的儿子托霍光辅佐
[拼音] hú hǎi piāo líng
[释义] 飘零:飘泊。居无定所,四处飘泊
[拼音] hóng zhuāng sù guǒ
[释义] 红装:妇女的红色装饰;泛指妇女的艳丽装束;素裹:淡雅装束。原指妇女艳丽和淡雅两种装束。后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出处]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拼音] hèn hǎi nán tián
[释义]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比喻怨气难平。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拼音] huā xià shài kūn
[释义] 裈:有裆裤子。在鲜花下晒裤子。比喻不文雅,煞风景。
[出处] 唐·李商隐《杂纂·杀风景》:“花下晒裈。”
[拼音] huì fēng hé chàng
[释义] 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出处]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拼音] huáng jīn zhù xiàng
[释义] 铸:铸造。用黄金铸造人像。表示对某人的敬仰或纪念。
[出处] 《国语·越语下》:“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王命金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
[拼音] huài rén xīn shù
[释义] 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居心。
[出处]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安东守约问八条(其一)》:“若真能学者,如明镜在悬,凡物之来,妍媸立辨,岂为彼物所移,何能坏人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