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中共收录了27976个成语:
  • 沉思翰藻

    [拼音] chén sī hàn zǎo
    [释义] 沉:深沉;翰藻:文辞华丽。寓意深刻,文辞华丽
    [出处]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 财多命殆

    [拼音] cái duō mìng dài
    [释义] 殆:危险。钱财多了,生命会有危险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况今位尊身危,财多命殆,鄙人知之,何疑君子?”
  • 垂朱拖紫

    [拼音] chuí zhū tuō zǐ
    [释义] 垂:挂下;朱:朱绂,官服上的带子;紫:紫色印绶。借指高官显宦
    [出处] 唐·崔颢《江畔老人愁》:“自言家代仕梁、陈,垂朱拖紫三十人。”
  • 蠹书虫

    [拼音] dù shū chóng
    [释义] 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
    [出处] 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 夺锦才

    [拼音] duó jǐn cái
    [释义] 夺锦:夺锦袍。争夺锦袍的才华。形容才华超群,后来居上
    [出处] 《新唐书·宋之问传》:“之问俄倾献,后览之嗟赏,更夺锦袍以赐。”
  • 稻粱谋

    [拼音] dào liáng móu
    [释义] 谋:谋求。禽鸟寻找食物。比喻人谋求衣食
    [出处] 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 弟男子侄

    [拼音] dì nán zǐ zhí
    [释义] 泛指晚辈男子
    [出处] 清 张南庄《何典》第二回:“不一时,催命鬼领了几个弟男子侄来到庙前。”
  • 递胜递负

    [拼音] dì shèng dì fù
    [释义] 指胜负交替
    [出处] 清 薛福成《中兴叙略上》:“环寇之师且十万,递胜递负,无寸尺功。”
  • 盗跖之物

    [拼音] dào zhí zhī wù
    [释义]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 德艺双馨

    [拼音] dé yì shuāng xīn
    [释义] 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
    [出处] 《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 砥砺琢磨

    [拼音] dǐ lì zhuó mó
    [释义]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
    [出处] 蔡东潘《民国通俗演义》第108回:“政府于诸生期许之重,凡兹再三申谕,固期有所鉴戒,勉为成材。其各砥砺琢磨,毋负谆谆告诫之意。”
  • 吊古伤今

    [拼音] diào gǔ shāng jīn
    [释义] 吊:凭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出处] 南朝·梁·简文帝《悔赋》:“铺究前史,吊古伤今。”
  • 读书三到

    [拼音] dú shū sān dào
    [释义]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 读书种子

    [拼音] dú shū zhǒng zǐ
    [释义]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 对景挂画

    [拼音] duì jǐng guà huà
    [释义] 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黄昏二字,虽是对景挂画,就只可惜是个俗语。”
  • 多许少与

    [拼音] duō xǔ shǎo yǔ
    [释义] 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出处] 宋·张商英《素书》:“多许少与者怨。”
  • 滴水难消

    [拼音] dī shuǐ nán xiāo
    [释义] 指虽菲薄之物也不能受用。
    [出处] 元 无名氏《杀狗劝夫》楔子:“兄弟!滴水难消。休道是兄弟将酒来,你则这般空来,也是你兄弟的情分。”
  • 打滚撒泼

    [拼音] dǎ gǔn sā pō
    [释义] 躺倒在地上打滚,嘴里骂着泼辣的话。亦作“撒泼打滚”。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芳官挨了两下打,哪里肯依,便打滚撒泼的哭闹起来。”
  • 大经大法

    [拼音] dà jīng dà fǎ
    [释义] 根本的原则和法规。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 大名难居

    [拼音] dà míng nán jū
    [释义]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后称盛名之下不易自处为“大名难居”。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