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ěng guàn nà lǚ
[释义]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拼音] zhèng míng dìng fēn
[释义] 辨正名分。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作‘唠叨家’的。”
[拼音] 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释义]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杜预注:“昭,明也。聋,闇也。”后以“郑昭
[出处]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拼音] zhèng zhèng jīng jīng
[释义] ①严肃而认真。②犹言堂堂正正。
[出处] 清·李渔《怜香伴·狂喜》:“哄我正正经经听了半日,只说当真,原来又是说笑。”
[拼音] zhǐ chǐ zhī shū
[释义]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拼音] zhì jūn lì dí
[释义]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宣和书谱·行书二·虞世南》:“[虞世南]当时与欧阳询皆以书
[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拼音] zhì mǎn qì dé
[释义] 犹志得意满。
[出处] 唐·韩愈《与崔群书》:“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拼音] zhī míng dāng shì
[释义] 知名:著名、有名。在当代很著名。
[出处]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图画相次于未央宫,第一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皆有功德,知名当世。”
[拼音] zhǐ shù wéi xìng
[释义]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出处] 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拼音] zhí yán zhèng sè
[释义]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出处]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拼音] zhōng qū yì gǎn
[释义] 谓为忠心所驱使,为正义所感召。
[出处] 唐·吕温《题阳人城》诗:“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
[拼音] zhòng zú yī jì
[释义] 见“重足一迹”。
[出处] 《汉书·佞幸传·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拼音] zhōu gōng tǔ bǔ
[释义]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拼音] zhōu guī shé jǔ
[释义] 本谓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后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语出《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出处] 语出《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拼音] zhòu xiǎng yè mèng
[释义]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②指日夜梦想,殷切追求。
[出处] 《列子·周穆王》:“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昼想夜梦,神行所遇。”
[拼音] zhǒu xíng xī bù
[释义] 匍匐前行,表示虔诚或哀戚。
[出处]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时有军卒,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流洒地,至于肘行膝步,啮指截发,不可算数。”
[拼音] zhú lí máo shě
[释义] 用竹子围的篱笆,茅草盖顶的房屋。形容住房简陋或浓郁的田园风光。
[出处] 元·乔吉《卖花声·悟世》:“尘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我竹篱茅舍。”
[拼音] zhū líng jǐn càn
[释义] 谓如珠玉之铿零,锦绣之灿烂。比喻文词华丽、铿锵。语本《魏书·宗钦传》:“口吐琼音,手挥霄翰,弹毫珠零,落纸锦粲。”
[出处] 语本《 魏书·宗钦传》:“口吐琼音,手挥霄翰,弹毫珠零,落纸锦粲。”
[拼音] zhū sè rén děng
[释义] 各种各样、各色各等的人们。
[出处] 唐·陆贽《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百姓及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义,均减有无,赒贷贫人,全活数众者,府司具事迹闻奏,朕当授以官秩,蠲其征徭。”
[拼音] zhǔ yōu chén rǔ
[释义]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出处] 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