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ú xià ā méng
[释义]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处] 晋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拼音] wén zhāng zèng mìng
[释义] 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处] 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拼音] wù lí xiāng guì
[释义]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出处] 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拼音] wài kuān nèi jì
[释义] 谓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拼音] wéi qiú wéi jī
[释义] 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疏:“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
[出处] 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拼音] wēn qǐng dìng shěng
[释义] 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语本《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出处] 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拼音] wú quán wú yǒng
[释义] 没有力量和勇气。
[出处] 《诗经 小雅 巧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拼音] wū yān chéng mǎ
[释义] 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转写错误。
[出处] 《周礼 天官 缝人》:“丧,缝棺饰焉汉 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
[拼音] wú zhēng bù xìn
[释义]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
[出处] 《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拼音] xí dì mù tiān
[释义] 以地为席以天为幕。指在露天席地而卧。
[出处] 唐·韩偓《惆怅》诗:“何如饮酒连千醉,席地幕天无所知。”
[拼音] xī fēng luò yè
[释义]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出处]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拼音] xiāng shì ér xiào
[释义] 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慧生指与老残看,彼此相视而笑。”
[拼音] xiào tì zhōng xìn
[释义]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拼音] xíng yuǎn shēng gāo
[释义] 《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后遂以“行远升高”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出处] 《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拼音] xīng yuè jiāo huī
[释义] 指星星和月亮一起照耀,格外明亮。亦作“星月皎洁”。
[出处] 宋·欧阳修《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行走三市,竞放花灯。”
[拼音] xiān wù zhī jí
[释义] 指最先急于要做的事情
[拼音] xiàn fàn xiàn mài
[释义] 就地贩卖
[拼音] xì yǔ xié fēng
[释义] 细雨:小雨;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形容小的风雨
[拼音] xiū shēn qí jiā
[释义]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
[出处]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父亲,有甚么修身齐家的事,训教你儿者。”
[拼音] xū shēng dòng xià
[释义] 虚声:假装出一种声势。用虚张声势来恐吓别人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勋所谓‘谁敢造反我就去打谁’的一句豪语,不过虚声恫吓,他未尝不知道他的辫子军……并不善于冲锋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