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ěi yán bù xìn
[释义] 信:信实,真实。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出处] 春秋·楚·李耳《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拼音] miù tuō zhī jǐ
[释义] 谓假托为知心朋友。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有班谬托知己的朋友,天天在一块打牌吃酒。”
[拼音] mù sè cāng máng
[释义] 指时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出处] 《茅盾散文 旅踪屐痕 海参崴印象》:“海参崴在冬季白昼时间极短。上午八时天还未大亮,下午五时,已经暮色苍茫。”
[拼音] míng líng zhī zǐ
[释义] 螟蛉:绿色小虫,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比喻义子
[出处]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拼音] mù shí lù shǐ
[释义] 豕:猪。如同木头、石头、鹿和猪一样。形容愚笨无知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珊瑚》:“冤哉!谓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岂有触香臭而不知者?”
[拼音] mán sān yuàn sì
[释义] 事事埋怨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拼音] mì ér bù xuān
[释义] 宣:公开。保守秘密,不肯公开宣布
[拼音] mó yá fèi zuǐ
[释义] 指反复琐碎的谈话或争论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5回:“我的性儿你是知道的,我是合你磨牙费嘴的人么?”
[拼音] mǐ yī tōu shí
[释义] 靡:华丽;偷:苟且。美衣甘食,苟且偷生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偷食,倾耳以待命者。”
[拼音] míng chǐ jiào zhàn
[释义]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拼音] mín bāo wù yǔ
[释义]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出处] 宋 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拼音] míng zhèng diǎn xíng
[释义]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处以极刑。旧时多用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
[出处] 宋 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拼音] mò kě jiū jié
[释义]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
[出处]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宗支荒忽,莫可究诘。”
[拼音] měi nǚ zān huā
[释义] 簪:插戴。形容书法娟秀。也比喻诗文清新秀丽。
[出处] 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卫常书,如插花美人,舞笑镜台。”
[拼音] mù běn shuǐ yuán
[释义]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拼音] mǐ yán nì lǐ
[释义] 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出处] 战国楚·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绵些。”
[拼音] mù tiǎo xīn zhāo
[释义] 挑:挑逗;招:指勾引。眉目传情,心神招引。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揄长袂,蹑利屐,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拼音] mén qiáng táo lǐ
[释义]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拼音] měi rú guān yù
[释义] 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后形容男子长相漂亮。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拼音] míng mù dá cōng
[释义] 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出处] 《尚书 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