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āng kǎi shū jiāng
[释义] 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多用在对社会对群众。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
[拼音] kàng chén zǒu sú
[释义] 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
[出处]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拼音] kuā duō dòu mí
[释义] 原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辞藻华丽夸耀争胜,后也指比赛生动豪华奢侈。
[出处] 唐 韩愈《送陈秀才彤序》:“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
[拼音] kuáng nú gù tài
[释义] 狂奴:对狂士的亲昵称呼;故态:老样子,老脾气。旧称狂士的老脾气。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严光》:“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拼音] kě shā bù kě rǔ
[释义] 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出处] 《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拼音] kě yī ér bù kě zài
[释义] 再:两次或第二次。指只可以做一次而不可以做第二次
[出处] 明·归有光《菎山县倭寇始末书》:“劝借可暂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
[拼音] liú wěi bā
[释义] 比喻事情没有干完,还有问题
[拼音] líng yáng guà jiǎo
[释义]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出处]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
[拼音] liǎng jiǎo shū chú
[释义]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出处]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拼音] lín fèng guī lóng
[释义] 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拼音] láo shī xí yuǎn
[释义] 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拼音] liǎng shì wéi rén
[释义] 好象重新来到人间。形容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幸存下来。
[拼音] luó què jué shǔ
[释义] 原指张网捉麻雀、挖洞捉老鼠来充饥的窘困情况,后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
[出处] 《新唐书 张巡传》:“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拼音] liú fēng yú sú
[释义] 指遗留的风气、习俗。
[出处] 宋·王安石《虔州学记》:“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余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
[拼音] luò huā shí jié
[释义] 春末。
[出处]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
[拼音] lǎng yuè qīng fēng
[释义] 明朗的月色,清新的和风。
[出处] 唐·王勃《秋日游莲池序》:“琳琅触目,朗月清风。”
[拼音] lěi luò bù fán
[释义] 心胸坦荡,不同凡响。
[出处] 《太平广记·杂录二·王琚》:“及与语,磊落不凡,问其姓,乃王琚也。”
[拼音] liǔ xià jiè yīn
[释义] 比喻请求别人的庇护。
[出处] 《淮南子 人间训》:“武王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
[拼音] lóng méi fèng mù
[释义] 形容贵人相貌不同寻常。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
[拼音] lòu xiè tiān jī
[释义] 天机:重要的机密。走漏了不宜外泄的机密。
[出处]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25回:“与小人酒食吃了,又将此物出来,叫小人付与州官收受,不许漏泄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