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ēng ài fēn míng
[释义] 憎:恨。恨什么,爱什么,界限清楚,态度鲜明。
[出处] 周恩来《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拼音] zhān huā rě cǎo
[释义] 惹:招惹;草、花:比喻好。比喻到处留情,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出处] 元 商衜《一枝花 远寄》:“粘花惹草心,招揽风流事。”
[拼音] zhào gōng xíng shǎng
[释义] 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不同奖赏。
[出处] 明 郭勋《英烈传》第二十八回:“卿等俱宜协力同心,辅成大事,所有富贵,我当照功行赏。”
[拼音] zhēng shā wéi fàn
[释义] 要把沙子蒸成饭。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同“蒸沙成饭”。
[出处] 明 周履靖《锦笺记》第十九出:“清净是菩提,爱染难离,蒸沙为饭饭终非,暮鼓晨钟勤忏悔,怎免阿鼻。”
[拼音] zhèng zhòng jǐ huái
[释义] 正合自己的心意。同“正中下怀”。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夏婆子听了,正中己怀,忙问:‘因什么事?’”
[拼音] zhī chuáng dié wū
[释义] 犹叠床架屋。喻重复。
[出处] 梁启超《中国之旧史》:“其《通志 二十略》,以论断为主,以记述为辅,实为中国史界放一光明也。惜其为太史公范围所困,以纪传十之七、八,填塞全书,支床叠屋,为大体玷。”
[拼音] zhōng shǐ bù yú
[释义] 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出处] 《旧唐书 姚(王寿)传》:“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边训兵,心力俱尽。岁寒无改,终始不渝。”
[拼音] zhòng huǐ xiāo gǔ
[释义] 指众多的毁谤,可以销熔人的骨骼。比喻谗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出处] 宋 李纲《宫词谢表》:“众毁销骨,虽贻投抒之嗟;太阳中天,必冀容光之照。”
[拼音] zhòng kǒu xiāng chuán
[释义] 众人辗转述说。见“众口交传”。
[出处]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只能回奏:当时众口相传,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
[拼音] zhòng kǒu xiāo jīn
[释义] 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见“众口铄金”。
[出处] 汉 焦赣《易林 萃之巽》:“众口销金,愆言不验。”
[拼音] zì gān bào qì
[释义]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出处] 章炳麟《演说录》:“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拼音] zì qǔ jiù lì
[释义] 指自招罪过。同“自取罪戾”。
[出处]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目下大敌当前,万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拼音] zì qǔ zuì lì
[释义] 指自招罪过。亦作“自取咎戾”。
[出处] 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复生贰心,自取罪戾。”
[拼音] zòng hǔ chū xiá
[释义] 放虎出笼。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贻患无穷。同“纵虎出柙”。
[出处] 明 唐顺之《咨总督都御史胡牌》:“若乘月黑潮满之夜,驾船冲出港门,及扛船随处下海……是纵虎出匣,祸岂胜言。”
[拼音] zhǐ tán fēng yuè
[释义] 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出处] 清·张岱《游山小启》:“喜作闲人,酒席间只谈风月。”
[拼音] zhī zì piàn yán
[释义] 只:一个。指零星的文字和言语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只字片言曾蒙激赏。”
[拼音] zhī shǒu dān quán
[释义] 只:单。比喻一个人力量弱小
[出处] 明·沈璟《义侠记·委嘱》:“我不在家呵,你是只手单拳,若被人欺压遭人骗,我回来后将他消遣。”
[拼音] zì zuò zhī niè
[释义] 孽:罪恶,灾祸。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4章:“与卖国者言救国,与毁法者言护法……尽王揖唐等自作之草,如何与彼谈判!”
[拼音] zì yǒu fèi cháng
[释义] 肺肠:比喻心思。指做事有自己的用心
[出处] 《诗经·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拼音] zì tóu hǔ kǒu
[释义] 投:进入;虎口:比喻十分危险的处所。比喻自己进入危险的场所送死
[出处]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20回:“这薛刚真正胆大包天,不想生法报仇,反来祭扫铁丘坟,是自投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