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òng chè gǔ suǐ
[释义]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出处] 巴金《雨》:“而我们却在灭亡的途中挣扎,终于逃不掉悲惨的命运,这真叫人感到痛彻骨髓。”
[拼音] tán láng xiè nǚ
[释义] 檀郎:晋代潘岳小名檀奴,姿仪美好;谢女:晋代谢道蕴,聪慧过人,代指才女。指才貌双全的夫妇或情侣。
[出处] 唐·李贺《牡丹种曲》诗:“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拼音] tú suǒ niú yáng
[释义] 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出处] 《大涅磐经·迦叶品》:“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拼音] tiān dì jīng wěi
[释义] 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拼音] tóng dé yī xīn
[释义] 指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出处] 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为此说者,既不肯同德一心,以成人之美,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绪,则亦已矣。”
[拼音] tāo gē juàn jiǎ
[释义] 收藏起武器铠甲。指息兵。
[出处] 《旧唐书·陈少游传》:“韬戈卷甲,伫候指挥。”
[拼音] tāo guāng miè jì
[释义] 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
[出处] 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拼音] tāo guāng sì fèn
[释义] 谓掩藏才智,待时奋起。
[出处] 《晋书·慕容垂载记》:“但时来之运未至,故韬光俟奋耳。”
[拼音] tāo guāng yǐn huì
[释义] 同“韬光养晦”。
[出处] 郭沫若《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拼音] tāo guāng yòng huì
[释义] 同“韬光养晦”。
[出处] 唐·黄滔《知白守黑赋》:“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衒实矜华之丑。”
[拼音] tāo guāng yùn yù
[释义] 隐匿光采,韫藏宝玉。比喻隐藏才华,不露光芒。
[出处] 《隶释·汉小黄门谯敏碑》:“君商时度世,引己倍权,守静彻冗,韬光韫玉,以远悔咎。”
[拼音] tāo kǒu chán shé
[释义] 比喻贪吃的人。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拼音] tī shān jià hè
[释义] 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
[出处] 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莫不梯山架壑,镪负来归。”
[拼音] tà gù xí cháng
[释义] 谓因袭守旧,安于现状。
[出处]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而吾民族思想之固执,终以沿承因袭,踏故习常,不识不知,安之若命。”
[拼音] tà lái yǒu zhì
[释义] 同“沓来踵至”。
[出处] 梁启超《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匈国之内乱及其原因》:“至难至险之现象,沓来麕至。”
[拼音] tián fù zhī gōng
[释义] 指不预其事而轻易得到好处。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拼音] tiān jiǎ qí nián
[释义] 同“天假之年”。
[出处] 南朝·梁·沈约《与徐勉书》:“若天假其年,还得平健,才力所堪,惟思是策。”
[拼音] tiān qīng rì bái
[释义] 犹言光天化日,大白天。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不然时今日天清日白,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人目昭彰,一传出去,不到得轻放过了你。”
[拼音] tián yán róu shé
[释义] 犹言甜言蜜语。
[出处] 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
[拼音] tiān yán zhe cù
[释义] 见“添油加醋”。
[出处] 沈从文《王谢子弟》:“律师添盐着醋把一些大人物的话转来转去说给七爷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