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uō gōng bào sī
[释义] 借公事报私怨。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拼音] tuō gōng xíng sī
[释义] 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出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拼音] tuō wù yù gǎn
[释义]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出处] 明·王炜《慈竹堂记》:“夫奉亲致养者,孝子之折分;托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
[拼音] tuō wù yù xīng
[释义]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出处] 《宣和画谱·文同》:“凡于翰墨之间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戏。”
[拼音] tiān zāi wù guài
[释义] 灾:灾祸。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出处] 《明史·王家屏传》:“天灾物怪,罔彻宸聪,国计民生,莫关圣虑。”
[拼音] tiān zāi dì niè
[释义] 灾:灾祸;孽:灾殃。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出处] 《隋书·高祖纪》:“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
[拼音] tiān xià tāo tāo
[释义]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洪水弥漫,遍地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
[出处] 《三国志通俗演义·赵子龙磐河大战》:“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
[拼音] tiān rén lù gé
[释义] 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比喻亲友被隔绝,无法相会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直到得干戈平静,仙客入京来访,不匡刘尚书被人诬陷,家小配入掖庭,从此天人路隔,永无相会之日了。”
[拼音] tóng shēng zhī yìng
[释义] 应:应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 朱自清《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这里深入显出的工夫,使这样奇异的主人公能与我们亲近,让我们逐渐的了解他,原谅他,最后和他作同声之应。”
[拼音] tóng qì lián gēn
[释义] 同气:指有共同的血统关系。比喻兄弟之亲,骨肉相连
[出处] 苏雪林《玉溪诗迷·乙》:“喻她们为双桐,有同气连根的意思。”
[拼音] tóng chuāng gù yǒu
[释义] 同窗:同学。老同学,好朋友
[出处] 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我有个同窗故友,姓韩名辅臣。”
[拼音] tóu zhù zhī huò
[释义]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出处] 《梁书·侯景传》:“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拼音] tóu guā bào yù
[释义] 投:投赠。指互赠礼品或对别人的深情厚谊予以酬报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此乃投瓜报玉,施恩报恩,也不在话下。”
[拼音] tiǎn qiè xū míng
[释义] 忝:谦词,愧;窃:窃据。空有虚名
[出处]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忝窃虚名,毫无实际,愧悔之至!”
[拼音] tān rú tāo tiè
[释义] 饕餮: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猛兽。像饕餮一样凶恶贪婪。形容非常贪婪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回:“而缙绅贪如饕餮,以百姓为鱼肉;官兵凶逾虎狼,视良民为仇敌。”
[拼音] tān rú hǔ láng
[释义] 像猛虎和恶狼一样贪婪。形容贪婪无厌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志公和尚大乘赞》:“心行贪如虎狼。”
[拼音] tān róng mào chǒng
[释义] 贪图荣耀和恩宠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第一世》:“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自由出!”
[拼音] tān quán mù lù
[释义] 贪:贪恋;慕:羡慕。贪恋权位,羡慕俸禄
[出处]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七卷:“且今日来代领印,出自圣裁,岂我贪权慕禄,而夺汝之兵柄耶!”
[拼音] tān míng ài lì
[释义] 贪图名位,喜好钱财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贪名爱利,汨没世途。”
[拼音] tān mào róng chǒng
[释义] 贪冒:贪图财利。贪图荣耀和恩宠
[出处] 唐·陈子昂《为程处弼辞放流表》:“任经十有三年,竟无一阶升录,臣之弩劣,于此可见,而贪冒荣宠,尚不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