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ǎi wén nǎi wǔ
[释义] 赞美人文、武兼备。见乃武乃文。
[出处] 唐 王勃《九成宫颂》:“一阴一阳,神道也。乃文乃武,圣图也。”
[拼音] nán míng gū zhǎng
[释义] 比喻力量单薄,难以成事。
[出处]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时事·刘庸夫》:“在朝非守正不阿之臣,思兴利除害,奈随声附和者,讥不识时,则一薛居洲难鸣孤掌。”
[拼音] náng lòu chǔ zhōng
[释义] 见“囊漏贮中”。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邹鲁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
[拼音] néng yán kuài shuō
[释义] 见“能言快语”。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1回:“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见了燕青这表人物,能言快说,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
[拼音] ní gǔ jū fāng
[释义]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拼音] nì shī dǎo xíng
[释义] 见“逆行倒施”。
[出处]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逆施倒行,以迄于今。”
[拼音] nì tiān wéi lǐ
[释义] 指违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违天”。
[出处] 汉·荀悦《汉纪·孝武帝纪》:“诚逆天违理而不见时也。”
[拼音] nì tiān wéi zhòng
[释义] 谓违背天理人情。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伍被传》:“夫以吴众不能成功者,何也?诚逆天违众而不见时也。”
[拼音] ní zhōng yǐn cì
[释义] 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
[出处] 元·高茂卿《儿女团圆》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隐刺,他又不曾道节外生枝。”
[拼音] ní zhū jiè gǒu
[释义] 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出处] 元·马致远《任凤子》第二折:“再谁想泥猪疥狗生涯苦。”
[拼音] ní zhū lài gǒu
[释义] 见“泥猪疥狗”。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
[拼音] ní zhū wǎ gǒu
[释义] 见“泥猪疥狗”。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见个败类,纵然势焰薰天,她看着也同泥猪瓦狗。”
[拼音] niān huá zhāi yàn
[释义] 见“拈花摘艳”。
[出处] 明·宋濂《故天台朱府君霞屋阡表》:“若拈华摘艳,鉥心刿肾于辞章间,陋之陋者也。”
[拼音] niān huā zhāi yàn
[释义] 亦作“拈华摘艳”。指雕琢淫词艳句。
[出处] 明·宋濂《序》:“若夫拈花摘艳,劝淫蛊俗者之为,则当斥而弃之尔。”
[拼音] nián pí zhe gǔ
[释义] 见“黏皮带骨”。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拼音] niān qīng duō zhòng
[释义] 轻的重的都要拿。谓要干的活很多。
[出处]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怎下的着他拈轻掇重,可便扫床也波叠被。”
[拼音] niān suān pō cù
[释义] 同“拈酸吃醋”。
[出处]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蓉谪》:“则见那,娇惰的熏香闲坐,悍妒的拈酸泼醋。”
[拼音] nián yān shì yuǎn
[释义] 谓年代久远。
[出处] 清·戴名世《序》:“然而年湮世远,师传歇绝。”
[拼音] niǎo fù wēi cháo
[释义] 鸟巢因建于弱枝而倾覆。比喻处境极端危险。
[出处] 唐·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诗:“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拼音] niǎo hài shǔ cuàn
[释义] 形容惊恐逃窜。
[出处] 宋·曾巩《救灾议》:“彼知己负有司之禁,则必鸟骇鼠窜,窃弄锄梃于草茅之中,以扞游缴之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