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í tóu rèn yǐng
[释义] 佛家语。形容非常糊涂。
[出处]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言经》:“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拼音] miàn hóng miàn lǜ
[释义] 见“面红面赤”。
[出处] 《廿载繁华梦》第九回:“自己进他门以来,未有半点面红面绿,他不负我,我怎好负他?”
[拼音] miàn yǐn tíng zhēng
[释义] 同“面折廷争”。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拼音] miǎo yǐ shān hé
[释义] 同“邈若山河”。
[出处] 清·谭嗣同《邹砚铭叙》:“而断金之谊,遂邈以山河,可云悲哉!”
[拼音] mǎ chí méi jí
[释义] 见“马工枚速”。
[出处] 清·陈祖范《寄沈归愚》诗:“鹤怨猿惊怀故地,马迟枚疾斗新篇。”
[拼音] mà tiān chě dì
[释义] 见“骂天咒地”。
[出处] 梁斌《播火记》:“李德才跟着老山头走回西锁井,一进冯家大院,听得冯大奶奶在内宅骂天扯地,正在吵闹。”
[拼音] màn bù jīng yì
[释义] 谓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谩,通“漫”。
[出处]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事疏》:“今谓皇上谩不经意,一切委之于臣,何其敢于厚诬皇上邪?”
[拼音] mí rán xiāng fēng
[释义] 见“靡然向风”。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下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拼音] mìng cí qiǎn yì
[释义] 亦作“命词遣意”。运用文词表达思想。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80卷:“然亦须得其命辞遣意方可。”
[拼音] míng fū lòu gǔ
[释义] 同“铭心镂骨”。
[出处] 唐·令狐楚《代李仆射谢男赐绯鱼袋表》:“铭肤镂骨,不敢殒坠。”
[拼音] míng mò zhī dōu
[释义] 亦称“冥漠之乡”。①指天庭或地府。②比喻最高境界。
[出处] 前蜀·杜光庭《马尚书南斗醮词》:“洗心依冥漠之都,潜希忏罪;稽首仰鸿蒙之境,冀涤前非。”
[拼音] móu dào zuò shě
[释义] 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
[出处] 宋·宋祁《杂说》:“谋道作舍,三年弗架。”
[拼音] mù bù gěi shǎng
[释义]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出处] 清·戴名世《雁荡记》:“环左右前后而列者,争奇献怪,目不给赏。”
[拼音] mù dèng shé jiǎo
[释义]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拼音] mù dèng shé qiáng
[释义] 同“目瞪口呆”。
[出处] 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拼音] mù duàn hún xiāo
[释义] 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
[出处] 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自离京国,目断魂销,每至五更朝谒之时,臣实制泪不得。”
[拼音] mù mù xiāng qù
[释义] 同“面面相觑”。
[出处]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拼音] mù rù ěr rǎn
[释义] 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拼音] mù hóu guàn miǎn
[释义] 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岂不闻财上分明大丈夫,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拼音] mù xuàn shén duó
[释义]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