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ī chán méi gǔ
[释义]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谗磨骨”。
[出处] 《梁书 江淹传》:“下官闻积毁销金,积谗糜骨,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吕向注:“言毁谗之深,能销磨金石之坚。”
[拼音] jī chán mó gǔ
[释义]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
[出处] 《文选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积毁销金,积谗磨骨,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吕向注:“言毁谗之深,能销磨金石之坚。”《梁书 江淹传》引作“积谗糜骨”。
[拼音] kǒng mèng zhī dào
[释义]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拼音] kū miáo wàng yǔ
[释义] 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寡君望蹇先生之临,如枯苗望雨。”
[拼音] kōu xīn wā dǎn
[释义] 抠:挖。把心胆都挖出来。形容待人诚心诚意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四回:“罪过!罪过!照这种抠心挖胆的待你,不想出在堂名中人。”
[拼音] kùn ér xué zhī
[释义]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出处]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拼音] kāi jiāng tuò jìng
[释义] 同“开疆拓土”。
[出处] 明·陈子龙《晋论》:“武帝开疆拓境,几侔秦汉。”
[拼音] kāi jiāng tuò yǔ
[释义] 同“开疆拓土”。
[出处] 《清史稿·高宗纪论》:“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
[拼音] kāi jiē lì jí
[释义] 旧指开创基业,建立统治。
[出处] 《旧唐书·辛替否传》:“拨乱反正,开阶立极,得至理之体,设简要之方。”
[拼音] kāi kǒu jiàn dǎn
[释义] 见“开口见心”。
[出处] 宋·宗绍《无门关·赵州洗钵》:“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
[拼音] kāng kǎi juān shēng
[释义] 慷慨:意气激昂。捐生:舍弃生命。正义凛然地献出生命。
[出处] 清·洪昇《长生殿·埋玉》:“娘娘既慷慨捐生,望万岁爷以社稷为重,勉强割恩罢!”
[拼音] kè bù dài shí
[释义] 谓时间紧迫。
[出处] 《天雨花》第21回:“刻不待时遭大祸,叫我三人那里奔。”
[拼音] kè bù róng sōng
[释义] 片刻也不能松懈。
[出处] 清·林则徐《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析》:“犹恐内海匪船,潜赴外洋勾结,是杜绝售私之劲,实属刻不容松。”
[拼音] kè hú chéng wù
[释义] 见“刻鹄类鹜”。
[出处] 清·卷鑫《序》:“又或食古如鲠,刻鹄成鹜。”
[拼音] ké zhū tuò yù
[释义] 比喻为文措辞优美。
[出处] 林学衡《新猛近稍习词章》诗:“俪白妃青从检点,咳珠唾玉定纷纶。”
[拼音] kè zuǐ liáo yá
[释义] 搬唇弄舌。课,用同“嗑”。
[出处]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拼音] kǒng xí bù nuǎn
[释义] 亦作“孔席不㈣”。谓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处奔走,每至一处,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
[出处] 东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拼音] kǒu ěr xiāng chéng
[释义] 谓接受传闻。
[出处] 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拼音] kòu hūn wú lù
[释义] 叩:敲。阍:宫门。无法敲到宫廷的门。形容百姓无处伸冤。亦作“叩阍无计”、“叩天无路”。
[出处] 《明史·翟凤翀传》:“大臣造膝无从,小臣叩阍无路。”
[拼音] kòu pán mén zhú
[释义] 扣:敲;扪:摸。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出处] 宋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