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ào gāo dé zhòng
[释义]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出处] 艾芜《回家》:“水元伯伯打发人来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讲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为水元伯伯是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没法子违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拼音] dào gāo wàng zhòng
[释义] 犹言德高望重。
[出处] 郑观应《与青城山人书》:“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张大同,联合世界异同之民族,组织全球统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纲,必以道德为本。”
[拼音] dǎo jǔ jiàn mò
[释义] 同“蹈矩循规”。
[出处] 明·唐顺之《与严介溪相公书》:“其如某最迂阔樗散,徒有蹈矩践墨之小节,本无经时理物之长才。”
[拼音] dǎo lǐn qīng fèng
[释义] 倾倒出粮仓中全部储藏。比喻罄其所有、尽其所知。
[出处] 唐·韩愈《答窦秀才书》:“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拼音] dào tóng qì hé
[释义] 犹言道合志同。
[出处] 晋·陆云《失题》诗:“道同契合,体异心并。”
[拼音] dāo tóu jiàn shǒu
[释义] 极喻危险的境遇。
[出处] 清·钱谦益《苕上吴子德舆作丁丑纪闻诗六首盖悲余之逮系而喜其狱之渐解也感而和之》之五:“刀头剑首度冬春,欲杀何当有百身。”
[拼音] dào xī shuō dōng
[释义] 谓乱加谈论。
[出处] 《敦煌变文集·茶酒论》:“阿你两个,何用匆匆?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
[拼音] dǎo xiá xiè hé
[释义] 比喻文笔酣畅,气势磅礴。
[出处] 《平山冷燕》第九回:“只那一枝笔,拈在手中,便如龙飞凤舞,落在纸上,便如倒峡泻河,真有扫千军万马之势。”
[拼音] dào xīn jí shǒu
[释义] 心里伤感,头部疼痛。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出处] 《旧唐书·田布传》:“况其临命须臾,处之不挠,载形章表,益深衷悃,问使发缄,悼心疾首。”
[拼音] dí guó tōng zhōu
[释义]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出处]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拼音] dí huì bù xīn
[释义] 清除陈旧的,建立新的。
[出处] 黄远庸《新剧杂论》:“比来大江以南,盛行新剧,竟以现身说法,涤秽布新,甚美甚善。”
[拼音] dǐ lì míng hào
[释义] 亦作“砥厉名号”。谓自修品节,以保令名。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拼音] dī shēng yǎ qì
[释义] 犹言低声下气。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拼音] dī tóu dā nǎo
[释义] 见“低头耷脑”。
[出处] 梁斌《红旗谱》一:“老祥子大娘正点着灯做晚饭,看见朱老巩走进来,低头搭脑坐在台阶上。”
[拼音] dì zhǔ zhī yí
[释义] 见“地主之谊”。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
[拼音] diān chún bò zuǐ
[释义] 谓搬弄口舌。
[出处]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个不欣羡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颠唇簸嘴,批点那飞天夜叉之丑。”
[拼音] diān lái bō qù
[释义] 见“颠来簸去”。
[出处] 许地山《空山灵雨·海》:“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住,随着波浪颠来播去便了。”
[拼音] diǎn shuǐ bù lòu
[释义] 形容十分周到、严密,毫无差失漏洞。
[出处] 《隋唐演义》第四九回:“罗成见线娘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没,点水不漏。”
[拼音] diǎn xiōng xǐ yǎn
[释义] 指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
[出处] 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
[拼音] diāo chóng mò jì
[释义] 见“雕虫末技”。
[出处] 明·唐顺之《答翁东厓总制书》:“俟公破虏功成,当以向时雕虫末伎,作为铙歌鼓吹曲,以继《采芑》《江汉》之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