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ǔ jù lóng pán
[释义]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出处] 宋 辛弃疾《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词:“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拼音] hǔ xiào lóng yín
[释义] 啸:兽类大声吼叫;吟:鸣。像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比喻声音洪大或英雄豪杰叱咤风云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2卷:“经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又云:虎啸龙吟,物类相感,岂谬言哉!”
[拼音] lóng fèng chéng xiáng
[释义] 指吉庆之事。
[出处] 汉 孔鲋《孔丛子 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
[拼音] lóng gān fèng suǐ
[释义]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拼音] lóng lóu fèng gé
[释义] ①帝王的宫殿、楼阁。②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
[出处] 元·马致远《拨不断》:“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拼音] tú lóng zhī jì
[释义] 比喻虽有很高造诣却不切实用的技能。
[出处] 唐·刘禹锡《何十赋》:“屠龙之伎,非曰不伟。时无所用,莫若履豨。”
[拼音] rén zhōng zhī lóng
[释义] 比喻人中豪杰。
[出处] 《晋书·宋纤传》:“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拼音] lóng shēng jiǔ zǐ
[释义]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出处] 明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拼音] lóng yù shàng bīn
[释义] 亦作“龙御上宾”。《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因用“龙驭上宾”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出处]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拼音] fèng fù lóng pān
[释义] 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后以“凤附龙攀”谓依附帝王权贵建功立业。
[出处] 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拼音] fèng lóu lóng què
[释义] 形容华美的宫阙楼台。
[出处] 唐·韦庄《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诗:“洛岸秋晴夕照长,凤楼龙阙倚清光。”
[拼音] fèng máo lóng jiǎ
[释义] 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出处] 明·袁中道《石浦先生传》:“旧有传奇二种,置于笥中,为鼠子嚼坏,凤毛龙甲,竟不存于世。”
[拼音] fèng wǔ lóng fēi
[释义] 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只这书法也写得这等凤舞龙飞,真令人拜服。”
[拼音] lóng shēng jiǔ zhǒng
[释义] 见“龙生九子”。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此九个杂种?’敖顺道:‘从所谓龙生九种,各种有别。’”
[拼音] lóng téng hǔ xiào
[释义] 声势壮盛貌。
[出处] 明·陈子龙《望下邳作七言古》:“龙腾虎啸势莫当,谁知芒肠云飞扬?”
[拼音] rì jiǎo lóng yán
[释义] 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
[出处] 《梁书·元帝纪》:“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于徇齐之日;彤云素气之瑞,基于应物之初。”
[拼音] rú lóng sì hǔ
[释义] 形容勇猛有活力。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九回:“云气变幻无穷,倏忽如龙似虎。人情世态,大率相同。”
[拼音] rì jiǎo lóng tíng
[释义] 旧时相术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
[出处] 《旧唐书·唐俭传》:“[高祖]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
[拼音] lóng xīng yún shǔ
[释义] 《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后遂以“龙兴云属”喻王者兴起则必遇贤臣良将。
[出处] 《易·干》:“云从龙,风从虎。”
[拼音] lóng yù shàng bīn
[释义] 见“龙驭上宾”。
[出处]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