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ǐng hú lóng qù
[释义] 同“鼎成龙去”。
[出处] 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拼音] tuó fèn lóng chóu
[释义] 鼍:扬子鳄。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出处] 宋·苏轼《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拼音] guàn dòu shuāng lóng
[释义] 据《晋书·张华传》载:“晋张华善望气,见斗牛间常有紫气,固命雷焕为丰城令访之。焕到县,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两宝剑,华与焕各佩其一。后华死,失剑所在。焕死,焕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光彩照水,波浪惊沸,
[出处] 据《晋书·张华传》载:“晋张华善望气,见斗牛间常有紫气,固命雷焕为丰城令访之。焕到县,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两宝剑,华与焕各佩其一。后华死,失剑所在。焕死,焕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下续示例]
[拼音] guī lóng piàn jiǎ
[释义] 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
[出处] 唐·张怀瓘《书议》:“麟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录。”
[拼音] shén lóng mǎ zhuàng
[释义] 喻身体健壮、气宇轩昂。
[出处] 欧阳山《苦斗》:“那时候,一个个青年人都是神龙马壮,气吞牛斗。”
[拼音] hè gǔ lóng jīn
[释义] 瘦挺虬曲貌。
[出处] 宋·苏轼《孤山二咏·柏堂》:“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释义]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处]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拼音] hǔ yuè lóng xiāng
[释义] 骧:马首昂举,上举;龙骧:比喻气概威武。形容威武雄壮的样子
[出处] 明·方孝孺《尚友五赞·诸葛武侯》:“综核万变,以义而动。虎跃龙骧,天下震恐。”
[拼音] lóng chí hǔ zhòu
[释义] 谓群雄逐鹿。
[出处] 明·沈寿民《江上行》:“龙驰虎骤真人出,手挽经纶分乱麻。”
[拼音] lóng chú fèng zhǒng
[释义] 指帝王后裔。
[出处] 明·徐渭《渔阳三弄》:“更有那两个儿,又不是别树上花,都总是姓刘的亲骨血在宫中长大,却怎生把龙雏凤种做一瓮鲊鱼虾。”
[拼音] lóng duō nǎi hàn
[释义] 喻人多互相依赖,反而办不成事。
[出处] 宋·李季可《松窗百说·恃众》:“今不救之,罪分于众而难责,则皆莫之顾,况横身犯众,为人肩利害事耶?谚所谓龙多乃旱是也。”
[拼音] lóng guǐ shé shén
[释义] 喻奇诡怪僻。
[出处]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说·铁崖先生杨维桢》:“所作古乐府辞,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又时出龙鬼蛇神,以眩荡一世之耳目。”
[拼音] lóng jiāng hǔ làng
[释义] 形容惯于兴风作浪。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2回:“性明敏,善机变,会妆饰,龙江虎浪,就是嘲汉子的班头,坏家规的领袖。”
[拼音] lóng jīng hǔ měng
[释义] 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
[出处]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没睡觉,到如今还是龙精虎猛,表现了兄弟姐妹们对地主的仇恨。”
[拼音] lóng méi bào jǐng
[释义] 形容勇士的长相。
[出处] 《北齐书·高昂传》:“幼稚时,便有壮气。长而菽谠,胆力过人,龙眉豹颈,姿体雄异。”
[拼音] lóng pán fèng wǔ
[释义] 喻山川雄踞蜿蜒,有王者气象。
[出处] 宋·方千里《西河·钱塘》词:“都会地,东南王气须记。龙盘凤舞到钱塘,瑞烟回起。”
[拼音] lóng pán hǔ fú
[释义] 雄踞貌。
[出处] 郭小川《夜进塔里木》诗:“看吧看,那一群庞然大物——黑压压,龙蟠虎伏。”
[拼音] lóng qū shé shēn
[释义] 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出处] 清·陈恭尹《送雪公归耕苍梧歌》:“毛摧羽落君莫叹,龙屈蛇伸自终古。”
[拼音] lóng shén mǎ zhuàng
[释义] 谓像骏马一样的有精神。
[出处] 欧阳山《苦斗》四六:“那时候,一个个青年人都是龙神马壮,气吞牛斗,争论起世界国家大事来,都是口若悬河,当当不断,慷慨激昂,谁也不让谁。”
[拼音] mǎ zú lóng shā
[释义] 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出处] 曼殊室主人《班定远平西域》第一幕:“虎头燕颔,人言万里之侯;马足龙沙,胸有千秋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