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46个与“”相关的成语:
  • 瓜分

    [拼音] guā fēn dǐng zhì
    [释义] 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出处] 《新唐书 李轨传》:“隋亡,英雄焱起,号帝王者瓜分鼎峙。”
  • 大烹五

    [拼音] dà pēng wǔ dǐng
    [释义] 烹:烧煮;五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指吃饭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一回:“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吃的是大烹五鼎,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
  • 片言九

    [拼音] piàn yán jiǔ dǐng
    [释义]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或指人说话十分守信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
  • 幕燕

    [拼音] mù yàn dǐng yú
    [释义]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出处]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 三牲五

    [拼音] sān shēng wǔ dǐng
    [释义]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出处] 元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伯喈赴试》:“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
  • 商彝夏

    [拼音] shāng yí xià dǐng
    [释义]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出处] 清·沈起凤《谐铎·吕仙宝筏》:“君文气息逼似《两京》,次者亦韩潮苏海,若以此猎取功名,譬犹执商彝夏鼎鬻诸五都之肆,非弗宝贵,而无如识者希也。”
  • 商彝

    [拼音] xià dǐng shāng yí
    [释义] 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出处] 元汤式《一枝花 赠王马杓》套曲:“纵然道夏鼎商彝休将做宝贝啶,也不似他情忺。”
  • 鸣钟食

    [拼音] míng zhōng shí dǐng
    [释义] 见“鸣钟列鼎”。
    [出处]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 鸣钟列

    [拼音] míng zhōng liè dǐng
    [释义]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出处]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 之家

    [拼音] zhōng dǐng zhī jiā
    [释义] 富贵宦达之家。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 万钟

    [拼音] wǔ dǐng wàn zhōng
    [释义] 指高官厚禄。
    [出处] 明·宋濂《永思堂记》:“如羊之跪乳,鸟之反哺,其乐将矢谁,视五鼎万钟若不能过之。”
  • 群情

    [拼音] qún qíng dǐng fèi
    [释义] 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出处]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忽遘此变,群情鼎沸,副总统及各督军、省长,驰电督责。”
  • 力能扛

    [拼音] lì néng gāng dǐng
    [释义]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 解颐

    [拼音] kuāng dǐng jiě yí
    [释义]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出处]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 染指于

    [拼音] rǎn zhǐ yú dǐng
    [释义]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出处] 《左传 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 抃牛

    [拼音] káng dǐng biàn niú
    [释义] 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汉·杨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非绝力也?”
  • 之愿

    [拼音] fù dǐng zhī yuàn
    [释义] 鼎:古代立国的重器。担负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
    [出处]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 调和

    [拼音] tiáo hé dǐng nài
    [释义]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出处] 《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 一脔

    [拼音] jìn dǐng yī luán
    [释义]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出处] 明沈鲤《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脔,尝者可以知其味已。”
  • 负衡据

    [拼音] fù héng jù dǐng
    [释义] 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负衡据鼎,指处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