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òu jìn zhōng míng
[释义] 见“漏尽锺鸣”。
[出处]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迫。”
[拼音] jǐng dǐ míng wā
[释义] 犹井蛙。
[出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自尊自贵无高下,真乃是井底鸣蛙。”
[拼音] rén tóu chù míng
[释义] 鸣:叫。这是骂人的话,指虽然是人,但象畜类一样愚蠢。也比喻人的行为非常恶劣。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记》:“(胡亥)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
[拼音] jī míng gǒu fèi
[释义] 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拼音] míng fèng cháo yáng
[释义]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梧桐者,犹明君出也。生于朝阳者,被温仁之气,亦君德也。”后因以“鸣凤朝阳”比喻贤臣遇明君。
[出处] 《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
[拼音] hóng yàn āi míng
[释义] 哀:悲哀。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
[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拼音] gōu huǒ hú míng
[释义]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拼音] fèng míng zhāo yáng
[释义] 朝阳:早晨的太阳。凤凰在早晨的阳光中鸣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
[出处] 《诗经 大雅 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拼音] féi dùn míng gāo
[释义] 退隐避世,自以为清高
[出处]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昨儿听先生鄙薄那肥遁鸣高的人,说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拼音] wǎ fǔ zhī míng
[释义] 瓦釜:古代简单的乐器,比喻庸才。庸才显赫。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出处] 唐·柳宗元《代人进瓷器状》:“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
[拼音] hú míng yú shū
[释义]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拼音] míng zhōng liè dǐng
[释义]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出处]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拼音] pìn jī chén míng
[释义] 同“牝鸡司晨”。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
[拼音] gǔ jiǎo qí míng
[释义]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拼音] gěng yē nán míng
[释义] 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气塞,哭不出声或说不出话的样子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巧姐听了,不敢回言,只气得哽噎难鸣的哭起来了。”
[拼音] nòng kǒu míng shé
[释义]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出处] 南朝梁·任昉《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
[拼音] jī míng quǎn fèi
[释义] 见“鸡鸣狗吠”。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拼音] lóng yuè fèng míng
[释义] 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
[拼音] lóng míng shī hǒu
[释义] 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乔墓在京茂陵,国乱时,有人盗发之,都无所见,唯有一剑,悬在空中,欲取之,剑便作龙鸣虎吼。”
[拼音] fēng bù míng tiáo
[释义]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出处] 西汉 桓宽《盐铁论 水旱》:“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