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ī quǎn wú jīng
[释义] 见“鸡犬不惊”。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鸡犬无惊,百姓大悦。”
[拼音] jī qī fèng cháo
[释义] 栖:居住。鸡住在凤凰的窝里。比喻才德卑下的人占据高位。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
[拼音] jiā jī yé zhì
[释义]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出处] 晋·何法盛《晋中兴书》第七卷:“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贱厌家鸡,爱野雉,皆进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拼音] huái wáng jī gǒu
[释义] 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出处] 晋 葛洪《神仙传 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
[拼音] shā jī chě bó
[释义] 形容心里着急、发誓、赌咒的神态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跪在地上,杀鸡扯脖,口里姐姐长姐姐短。”
[拼音] jī quǎn bù wén
[释义] 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9回:“凡冲要通衢大路,都没一个人烟,静悄悄地,鸡犬不闻,就要一滴水,也没喝处,那讨酒食来?”
[拼音] zhēng jī shī yáng
[释义] 比喻贪小失大。
[出处] 汉·焦延寿《易林》卷八:“争鸡失羊,亡其金囊。”
[拼音] shā jī mǒ bó
[释义] 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身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儿抹脖子’的使眼色,求他遮盖。”
[拼音] luò tāng jī
[释义] 掉进水里的鸡。形容人浑身水淋淋的狼狈相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那老妪闻言,好像落汤鸡一般,口不能言。”
[拼音] jī pí gē dā
[释义] 受到惊吓或寒冷在人的皮肤上出现的类似鸡皮上的小疙瘩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你这个令收起来罢,把我麻烦的一身鸡皮疙瘩了!”
[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释义]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 《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拼音] jī wù xiāng zhēng
[释义]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拼音] jī míng gǒu fèi
[释义] 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释义]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拼音] huái nán jī quǎn
[释义] 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出处]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拼音] jī fū hè fā
[释义] 皮肤起皱,头发变白。形容衰老。形容老年人皮肤皱、头发白。
[出处] 北周·庾信《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
[拼音] dòu jī zǒu mǎ
[释义] 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出处] 《汉书·宣帝纪》:“[宣帝]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
[拼音] pìn jī sī chén
[释义] 牝鸡:母鸡;司:掌管。比喻女人掌权当政。
[出处] 《尚书 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拼音] pìn jī sī dàn
[释义] 同“牝鸡司晨”。
[出处] 《隋书·高励传》:“数年以来,荒悖滋基,牝鸡司旦,昵近奸回。”
[拼音] táo quǎn wǎ jī
[释义] 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出处] 南朝 梁 萧绎《金缕子 立言上》:“夫陶犬无守夜之警,瓦鸡无司晨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