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rú jiáo jī lèi
[释义] 鸡肋:鸡的肋骨。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
[出处]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拼音] shǔ fù jī cháng
[释义] 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1回:“不是这说贼三寸货强盗,那鼠腹鸡肠的心儿,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拼音] jī cháng gǒu dù
[释义] 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出处] 《天雨花》第二回:“据你这淫妇的鸡肠狗肚,容不得人,把儿媳都逼了出门。”
[拼音] jī fēi gǒu jiào
[释义]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形容乱成一团
[出处]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反“扫荡”》:“忽然,邻庄鸡飞狗叫,老乡们拖着孩子向庄外奔跑。”
[拼音] shā jī jǐng hóu
[释义]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出处]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七章:“他们用的是杀鸡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难堪。”
[拼音] jī quǎn shēng tiān
[释义] 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 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拼音] shā jī hài hóu
[释义]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它人。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拼音] tiě gōng jī
[释义] 比喻极其吝啬的人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他爹爹名叫卞龙,自称是‘铁公鸡’,乃刻薄成家,真是一毛儿不拔。”
[拼音] shā jī xià hóu
[释义] 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罚一个;警戒其余。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拼音] jià jī zhú jī
[释义] 比喻女子出嫁后只能顺从丈夫
[出处] 宋 欧阳修《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
[拼音] niú dǐng pēng jī
[释义]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出处]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拼音] jī fēi gǒu cuàn
[释义] 比喻受到惊动而引起骚乱
[出处] 曲波《林海雪原》:“日寇投降后,这个大佐特务,被人们撵的鸡飞狗窜,他的党羽,纷纷落网。”
[拼音] tōu jī dào gǒu
[释义] 见“偷鸡摸狗”。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每日却自和西门庆在楼上任意取乐,却不比先前在王婆房里,只是偷鸡盗狗之欢,如今家中又没人碍眼,任意停眠整宿。”
[拼音] shā jī qǔ dàn
[释义] 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久的利益。亦作“杀鸡取卵”。
[出处] 李云德《沸腾的群山》:“日本人为了掠夺富矿,采用杀鸡取蛋的办法,到处乱采乱掘。”
[拼音] jī pí hè fà
[释义] 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出处] 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拼音] gǒu dào jī míng
[释义] 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出处] 金·元好问《示怀祖》诗:“狗盗鸡鸣皆有用,鹤长凫短果如何?”
[拼音] wèi rú jī lèi
[释义] 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出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拼音] shān jī wǔ jìng
[释义] 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出处]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很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
[拼音] huái wáng jī gǒu
[释义] 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出处] 晋 葛洪《神仙传 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
[拼音] jī quǎn wú jīng
[释义] 见“鸡犬不惊”。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17回:“城中兵不血刃,鸡犬无惊,百姓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