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īn zuì hún mí
[释义] 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
[拼音] wáng hún shī hún
[释义]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出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拼音] xiāo hún duó pò
[释义]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拼音] jiè shī huán hún
[释义] 迷信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可以借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或名义出现。
[出处] 元 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体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拼音] diū hún shī pò
[释义] 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
[出处]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拼音] dǎn sàng hún xiāo
[释义] 同“胆裂魂飞”。
[出处] 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雄威纠纠杀金酋,已教胆丧魂消,他弃甲潜逃,从此边疆不再无忧。”
[拼音] gōu hún shè pò
[释义] 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
[出处] 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那仆人一听,乡音入耳,已是关心;更兼那燕语莺声,勾魂摄魄,要走哪里走得过去?”
[拼音] jīng hún shī pò
[释义] 同“惊魂丧魄”。
[出处] 《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拼音] dǎn sàng hún jīng
[释义] 同“胆裂魂飞”。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拼音] gū hún yě guǐ
[释义]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出处] 钱钟书《围城》:“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
[拼音] jīng hún dòng pò
[释义] 形容十分恐惧
[出处] 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拼音] mèng duàn hún xiāo
[释义] 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
[出处] 明·高濂《玉簪记·擢第》:“满目新红惊树杪,莺啼处梦断魂消。”
[拼音] mí hún zhèn
[释义] 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出处]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我可也强打入迷魂阵。”
[拼音] hún fēi dǎn liè
[释义] 同“魂飞魄散”。
[出处]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岛左堵右挡支持不住,看到刘铁冲在前边直取他来,吓的他魂飞胆裂,关山一群保护着小岛狂跑猛窜!”
[拼音] bīng hún xuě pò
[释义]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叙不遇》:“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拼音] bǎi mí hún zhèn
[释义] 比喻采取一个迷惑人的行动
[出处]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66回:“到了次日,余半仙要摆迷魂阵,来问妹子余秀英借天罗地网法宝。”
[拼音] sān hún qī pò
[释义]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出处]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拼音] hún fēi pò sàng
[释义] 同“魂飞魄散”。
[出处]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
[拼音] pò sàn hún xiāo
[释义] 同“魂飞魄散”。
[出处] 元·张鸣善《普天乐·赠妓》:“口儿甜,庞儿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拼音] shén hún piāo dàng
[释义] 形容精神飘忽。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四回:“黄天祥不知所以,抬头看时,不觉神魂飘荡,一会儿不知南北,昏昏惨惨,被步下军卒生擒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