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éng táng bái shǒu
[释义] 同“冯唐易老”。
[出处]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贤,而贾谊见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用,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岂不惜哉!”
[拼音] áng shǒu shēn méi
[释义] 伸:扬。抬头扬眉。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
[出处]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耶!”
[拼音] mào shǒu zhī chóu
[释义] 贸首:要得到对方的头颅。指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出处] 《战国策·楚策二》:“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仇也。”
[拼音] huáng tóng hào shǒu
[释义] 见“黄童白叟”。
[出处] 宋·司马光《送伊阙王大夫歌》:“黄童皓首接手而游嬉。”
[拼音] luàn shǒu gòu miàn
[释义] 犹蓬头垢面。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世文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拼音] gān wéi róng shǒu
[释义] 甘:情愿,乐意;戎首:发动战争的祸首。甘愿作战争的主谋。指发动战争的人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毋为戎首,不亦善乎。”
[拼音] guī zhèng shǒu qiū
[释义] 见“归正首丘”。
[出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状》第八五回:“我昨天说叫他回去调理的话,就是叫他早点归正首邱了。”
[拼音] fú shǒu tiē ěr
[释义] 畏缩恐惧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拼音] niú shǒu ē páng
[释义] 佛教称地狱中长着牛头的鬼卒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梦》:“即有牛首阿旁,执公父至,即以利叉刺入油鼎。”
[拼音] shǒu qiū zhī qíng
[释义]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拼音] pián shǒu jiù lù
[释义] 一并被杀。
[出处] 明·徐复祚《投梭记·哭友》:“可怜周戴二兄,不听吾言,果然骈首就戮。”
[拼音] fú shǒu tiē ěr
[释义] 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拼音] dī méi xià shǒu
[释义] 低:低下;下:低;首:头。低着眉垂下头。形容顺良,顺从
[出处]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叫我物色相当的女人;年纪约三十岁左右,养过两三个儿子,人要沉默老实,又肯做事,还要对他底大妻肯低眉下首。”
[拼音] pián shǒu jiù dǎi
[释义] 见“骈首就系”。
[出处] 清·宋学洙《张文忠公遗事》:“翁以故相终老,未有显过闻于天下,而使其子骈首就逮,脱不幸有伤雾露之疾。”
[拼音] dào xīn jí shǒu
[释义] 心里伤感,头部疼痛。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出处] 《旧唐书·田布传》:“况其临命须臾,处之不挠,载形章表,益深衷悃,问使发缄,悼心疾首。”
[拼音] mí qū suì shǒu
[释义] 指粉身碎骨
[出处] 战国 燕 婅武《报燕太子书》:“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糜躯碎首而不避也。”
[拼音] tōng xīn jí shǒu
[释义] 恫:疼痛。形容极端仇恨
[出处] 《新唐书·萧锐传》:“我是以恫心疾首,思刷厥耻。”
[拼音] pián shǒu jiù sǐ
[释义] 同“骈首就戮”。
[出处] 清·昭梿《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呼其壮士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骈首就死。”
[拼音] bǐ shǒu tóu qiāng
[释义] 匕首:短剑。比喻短小犀利击中要害的文章
[出处]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拼音] pián shǒu jiù xì
[释义] 一并被拘禁。
[出处] 清·唐甄《潜书·远谏》:“嫡庶诸子,骈首就系;后嫔贵主,受辱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