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ēng shuāng yǔ xuě
[释义] 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出处] 元 马致远《黄梁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拼音] fēng chén zhī shēng
[释义] 指蜚短流长的言语
[出处]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诸所谮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拼音] yǐn fēng chuī huǒ
[释义] 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
[拼音] guò ěr qiū fēng
[释义] 刮过耳边的秋风。比喻没有任何意义的身外之物
[出处]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拼音] měng fēng zhòu yǔ
[释义] 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3回:“忽见乌云陡暗,猛风骤雨,冰雹如阵一般打来,打得那些丁夫,跌跌倒倒,往后退避。”
[拼音] qī fēng xiǔ yǔ
[释义] 在风雨中止息。形容奔波辛劳。
[出处] 《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反抗侵略保卫祖国,栖风宿雨是平常。”
[拼音] fēng liáng huà
[释义] 打消别人积极性的嘲讽话。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18回:“况且没有把柄的事儿,给一个低三下四的奴才含血喷人,自己倒站着听风凉话儿!”
[拼音] fēng yǔ wú zǔ
[释义] 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黄秀才从陆路短船,风雨无阻,所以赶着了。”
[拼音] cān fēng sù lù
[释义] 宿:住宿,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出处] 元 杨暹《西游记》第五本第20出:“师父力多般,餐风宿露忙投窜,宵衣旰食无撺断,受驱驰百万端。”
[拼音] shāng fēng bài huà
[释义] 见“伤风败俗”。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
[拼音] fù yōng fēng yǎ
[释义]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原始《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出处] 清 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
[拼音] qī fēng lěng yǔ
[释义] 见“凄风苦雨”。
[出处] 《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拼音] shàn fēng diǎn huǒ
[释义] 谓进行鼓动或煽动。
[出处] 康濯《东方红》第13章:“‘不过我觉着你们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气魄也不够大!’县长又半真半假地扇风点火。”
[拼音] hē xī běi fēng
[释义] 指没有东西吃。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拼音] fēng kǒu làng jiān
[释义]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出处] 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拼音] tán tǔ shēng fēng
[释义] 谈话机敏风趣。
[出处] 清·王韬《淞滨琐话·田荔裳》:“则其人殊魁梧俊伟,谈吐生风。”
[拼音] jiàn fēng shì yǔ
[释义] 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拼音] tiě chuāng fēng wèi
[释义] 指监牢里囚犯的生活
[出处]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一章:“随后十年来,除和几位救国会的同志在苏州略尝铁窗风味不能算流亡外,有第二次流亡……”
[拼音] fēng chí diàn jī
[释义] 形容迅速出击。
[出处] 《六韬 龙韬 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
[拼音] fēng hé rì měi
[释义] 微风和畅,阳光明丽。同“风和日丽”。
[出处] 清 黄宗羲《敬槐诸君墓志铭》:“风和日美,余掉短胕,老母揭女孙泛汝仇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