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ú yán bì xī
[释义] 奴:奴才;颜:面容;婢:侍女;婢膝:侍女的膝;指下跪。形容奴气十足;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
[出处] 唐 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为狂痴。”
[拼音] zhèng yán lì sè
[释义] 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出处]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拼音] hòu yán wú chǐ
[释义] 颜:脸面;脸皮。脸皮厚;不知羞耻。
[出处]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薛荔蒙耻。”
[拼音] wǔ yán liù sè
[释义] 色彩鲜艳繁多;非常美丽。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拼音] xiào zhú yán kāi
[释义] 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逐:驱使;颜:脸面。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母亲方才转忧为喜,笑逐颜开道:'亏得儿子峥嵘有日,奋发有时。”
[拼音] hé yán yuè sè
[释义] 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拼音] xǐ xiào yán kāi
[释义] 颜:脸色;开:舒展;开朗。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又行了两日,方到常山,径入府中,拜谒颜太守。故人相见,喜笑颜开。”
[拼音] hè fà tóng yán
[释义] 鹤发:白白的头发;童颜:红红的面色。满头白发;面色像孩童一样红润。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出处] 唐 田颖《玉山堂诗文集 梦游罗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
[拼音] nú yán mèi gǔ
[释义] 奴颜:奴才的面孔;媚:献媚。一张奴才的面孔;一副献媚的骨头。形容奴气十足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的丑态。
[出处] 耿可贵《孙中山与宋庆龄》第七场:“莲妹,请去传我的话:宋庆龄不愿见到奴颜媚骨之徒。”
[拼音] bái fà hóng yán
[释义] 颜:脸色。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出处] 《宣和画谱 道释四》:“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
[拼音] yán miàn sǎo dì
[释义] 比喻面子丧失干净。
[出处]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戴过一次高帽子的,从此颜面扫地,做不起人。”
[拼音] qiǎng yán huān xiào
[释义] 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俯不对。女肘之,柴始强颜为笑。”
[拼音] hóng yán bó mìng
[释义] 旧指美貌女子不是早死;就遇不到好人或生活多磨难。红颜:美貌女子;薄命:命运不好。
[出处] 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知他是今世是前生,总则我红颜薄命。”
[拼音] tóng yán hè fà
[释义]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
[拼音] chá yán guān sè
[释义] 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出处] 清 唐甄《潜书 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吾不能也。”
[拼音] huā yán yuè mào
[释义] 形容女子的美丽。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
[拼音] xǐ zhú yán kāi
[释义] 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那主人家得了些小便宜,喜逐颜开,一如前番,悄悄先打发他转身。”
[拼音] qiǎng yán wéi xiào
[释义] 强:勉强。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欢笑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俯不对。女肘之,柴始强颜为笑。”
[拼音] bái fà cāng yán
[释义] 头发已白,脸色灰暗。形容老人的容貌。
[出处] 宋 洪迈《容斋五笔 白苏诗纪年岁》:“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
[拼音] cāng yán bái fà
[释义] 颜:容颜。面容苍老,满头白发。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