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ǎo wú yīn xìn
[释义] 杳:不见踪影;没有迹象;音信:消息;回信。形容信息断绝;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
[出处] 宋 黄孝迈《咏水仙》词:“警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拼音] mǐ mǐ zhī yīn
[释义] 靡靡:颓废萎靡。使人萎靡、颓唐的声音。形容颓废、萎靡或淫荡的音乐。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十过》:“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拼音] xián wài zhī yīn
[释义]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拼音] yī chuí dìng yīn
[释义]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出处]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拼音] yú yīn rào liáng
[释义] 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拼音] kōng gǔ zú yīn
[释义] 谷:山谷。在寂静的山谷中听到脚步声。比喻非常难得的音信或事物。
[出处] 庄周《庄子 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拼音] xián wài yǒu yīn
[释义] 弦乐器的弦上发出的声音以外还有声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耶!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不知所从而来。”
[拼音] wáng guó zhī yīn
[释义]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拼音] miǎo wú yīn xìn
[释义] 指毫无消息
[出处] 巴金《发的故事 窗下》:“你不能就这样渺无音信地丢开了我,让我孤零零地住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
[拼音] yú yīn niǎo niǎo
[释义]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拼音] shēng yīn xiào mào
[释义] 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出处] 《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拼音] miǎo wú yīn xùn
[释义] 指毫无消息
[出处]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新任务》:“太阳下了山,同志们打起灯笼火把,披开一丛丛的荒草搜寻,炮弹还是渺无音讯。”
[拼音] yīn róng wǎn zài
[释义] 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出处] 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拼音] yīn róng xiào mào
[释义] 音:说话的声音;容:容貌;笑起来的样子;指神态。指人的容貌和笑声。常用作怀念之词。
[出处]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拼音] jīn kǒu yù yīn
[释义]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出处] 晋·夏侯湛《抵疑》:“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拼音] rǎo liáng zhī yīn
[释义]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出处] 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拼音] líng yīn chá lǐ
[释义] 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拼音] kōng gǔ qióng yīn
[释义] 跫:脚踏地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
[出处] 明·宋濂《贞节堂记》:“《柏舟》之诗,不作久矣,余于妇庄,宁不若闻空谷跫音乎!”
[拼音] pú shàng zhī yīn
[释义] 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拼音] fán yīn cù jié
[释义] 繁:杂;促:急迫,急促。繁密的音调,急促的节奏
[出处]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卷:“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