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ì guān zì shǒu
[释义] 守:防守。封闭关口;并加以防守;不跟外界往来。也比喻因循守旧;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
[拼音] bì mén sī guò
[释义] 思:思索;反省;过:过失;错误。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失。
[出处] 宋 徐铉《亚元舍人猥贻佳作因为长歌聊以为报》:“闭门思过谢来客,知恩省分宽离忧。”
[拼音] bì mén zào chē
[释义] 原意指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关起门来造成的车子;用起来也能合辙。现用以比喻不进行调查研究;只凭主观想象办事;不符合客观实际。
[出处] 宋 朱熹《或问》第五卷:“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拼音] yè bù bì hù
[释义] 夜里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秩序、风气很好。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拼音] bì kǒu bù tán
[释义] 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出处] 沈从文《边城》:“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拼音] bì guān suǒ guó
[释义] 闭;关闭;关:关口;锁:封锁。封锁关口;关闭国境。指封锁国境;不与外国通商往来。
[出处] 《周易 复》:“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拼音] bì mén xiè kè
[释义] 指不接待客人
[出处]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1回:“我从此闭门谢客,永不见人。”
[拼音] bì mù sè tīng
[释义] 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拼音] bì kǒu wú yán
[释义] 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拼音] bì kǒu bù yán
[释义] 闭住嘴巴不言语;指有话不说。
[出处] 西汉 桓宽《盐铁论 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拼音] bì gé sī guò
[释义] 阁:小门。过:过错。关起门来反省自己的过错。亦作“闭门思过”。
[出处] 《汉书·韩延寿传》:“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一县莫知所为。”
[拼音] bì jìng zì shǒu
[释义] 指封闭四境,严加防守。
[出处] 明 唐顺之《与河南李中丞石迭书》:“吾兄以素望起而任磁镇之计,若太原再警,势须鼓行而前,不得闭境自守而已也。”
[拼音] bì kǒu jié shé
[释义]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出处]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拼音] bì yuè xiū huā
[释义] 闭:躲避;羞:害臊。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拼音] bì mù sè ěr
[释义]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出处] 《隋书 东夷传 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拼音] bì mén què sǎo
[释义] 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出处] 汉 应劭《风俗通 十反》:“蜀郡太守颖川刘胜季陵,去官在家,闭门却扫。”
[拼音] xiū huā bì yuè
[释义] 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出处] 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拼音] bì mén bù chū
[释义] 关起门来不外出,指杜绝与外界交往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史弼传》:“荆竟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
[拼音] bì kǒu bǔ shé
[释义] 犹言瓮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出处] 《晋书 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拼音] bì míng sè cōng
[释义]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出处] 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