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iāo zhēn dǎ yǎn
[释义] 苛评,带有一定程度的敌意的批评或评论
[拼音] tiě chǔ mó zhēn
[释义]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拼音] mó chǔ zuò zhēn
[释义] 形容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止忧》:“人非铁石,奚堪磨杵作针;寿岂泥沙,不禁委尘入土。”
[拼音] mián lǐ zhēn
[释义] 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或软中有硬;也比喻极其珍爱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得了个纸条儿恁般绵里针,若见玉天仙怎生软厮禁?”
[拼音] dà zhèng fāng zhēn
[释义] 重大的政策与措施,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指针。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8回:“颇欲展施抱负,造成一法制国,所以一经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针宣言书,拟向国会宣布。”
[拼音] xì zhēn mì xiàn
[释义] 针线细密。比喻细致周密
[出处] 朱自清《山野掇拾》:“世界上原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刀阔斧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
[拼音] zhēn jiè zhī qì
[释义] 同“针芥相投”。
[出处]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跋刘武仲鲁田兄弟手书诗卷》:“行可以余于武仲先生夙有针芥之契,属为题记。”
[拼音] zuò wò zhēn zhān
[释义] 犹言如坐针毡。形容很不安宁。
[出处] 明·陈与郊《义犬》第四出:“狄灵庆得命回家,十分侥幸,只是心魂恍惚,坐卧针毡。”
[拼音] jīn zhēn jiàn xuè
[释义] 犹言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简短,切中要害。
[出处] 明·刘宗周《书高先生帖后》:“往岁尝遗余书曰:‘吾辈有一毫逃死之心,固害道;有一毫求死之心,亦害道。’此金针见血语。”
[拼音] shé kǒu fēng zhēn
[释义] 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拼音] pīn dé gōng fū shēn,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释义] 铁杵:铁棒槌。只要肯花大功夫,即使铁棒槌也能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肯花力气,事情一定能成功
[出处] 元·虞韶《日记故事》:“道逢一老妪,磨铁杵。白问:‘将欲何用?’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还卒业。”
[拼音] chuān zhēn zǒu xiàn
[释义] 像穿针走线活动样地表演或行动
[拼音] tòng xià zhēn biān
[释义] 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出处] 《清史稿 艺术传 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
[拼音] àn dù jīn zhēn
[释义] 度:通“渡”,过渡,引申为传授。金针:传说有名叫郑采珠的姑娘,七夕祭织女,织女送她一根金针,从此她刺绣的技能更为精巧;后因以比喻秘诀。暗中将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别人。又借指幕后交易。
[出处] 见唐·冯翊子休《桂苑丛谈·史遗》。传说有名叫郑采珠的姑娘,七夕祭织女,织女送她一根金针,从此她刺绣的技能更为精巧。
[拼音] xíng zhēn bù xiàn
[释义] 比喻设计划策。
[出处] 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试看我行针步线,俺在这梁园城一交却又早二十年。”
[拼音] héng zhēn shù xiàn
[释义] 指缝纫之事。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说来不怕你大家笑话,我活了十九岁,不知横针竖线,你就叫我钉个纽襻子,我不知从那头儿钉起。”
[拼音] fǎ jiǔ shén zhēn
[释义] 神奇的针灸技术。
[出处] 元·王实甫《本厢记》第三本第四折:“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难观世音。”
[拼音] zhēn tóu xuē tiě
[释义] 形容极力刮削搜刮。
[出处] 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若不是针头削铁将身惫,只怕你刀头餂蜜将人害。”胡士莹校注:“形容刮皮刻薄之至。为旧时俗语,明代已有之。《一笑散·夺泥燕口》:‘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拼音] niè bò tūn zhēn
[释义] 檗:俗称黄柏,味苦。啮檗:食用黄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黄檗之苦。吞针:将针吞下,比喻食物极难入口。形容食物难以下咽。
[出处] 唐 康骈《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檗吞针 。”
[拼音] zhēn tóu xiàn wěi
[释义] 缝纫用的针线等物。
[出处] 夏萍《曾宪梓传》第一部分:“要生存,必须努力开垦,举凡‘家头窑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田头地尾’的各种劳作,客家妇女无不参与,而且与客家男人一起辖内制川、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