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án shén yě guǐ
[释义] 迷信指流散的鬼神。多比喻不务正业,到处游逛,寻事生非的人。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有我们这样老无知老禽兽,不守本分,惯一招引闲神野鬼,上门闹吵。”
[拼音] mí shān gèn yě
[释义] 满山遍野。
[出处] 宋·洪迈《容斋随笔·王蕊杜鹃》:“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
[拼音] màn tiān bì yě
[释义] 犹铺天盖地。形容盛多。
[出处] 明·陈大声《普天乐·四景题情》:“倩南枝早报先春,飘绵坠粉,任漫天蔽野休阻闲人。”
[拼音] shēn shān yě qù
[释义] 荒僻的大山深处。
[出处] 鲁迅《彷徨·祝福》:“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拼音] yě mǎ wú jiāng
[释义] 没有拴上缰绳的野马。比喻任意行动,没有约束。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四回:“天机有碍尖还钝,野马无缰快已迟。”
[拼音] yě xìng nán xùn
[释义] 驯:顺服。动物的野性很难驯服。比喻人很难教导
[出处]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屡次正义的反抗,决不是所谓‘野性难驯’,相反,他们是有公正合理的民族精神的。”
[拼音] huáng guàn yě fú
[释义] 见“黄冠草服”。
[出处] 古直《冷圃曲》:“二月梅江波滟滟,黄冠野服期许剑。”
[拼音] xié shén yě guǐ
[释义] 闲散的鬼神。比喻不务正业,到处闲逛,寻衅闹市的人
[拼音] xián ōu yě lù
[释义] ①比喻退隐闲散之人。②比喻非正当男女关系中的女方。
[出处] 清·龚自珍《水调歌头》词:“贱子平生出处,虽则闲鸥野鹭,十五度黄河。”
[拼音] gōng chéng yě zhàn
[释义]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出处] 《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拼音] gāo shān dà yě
[释义] 高峻的山峦,广阔的原野
[出处] 宋·苏辙《上枢密韩大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拼音] tǐ guó jīng yě
[释义]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国家。
[出处]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拼音] míng yě shí píng
[释义] 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
[出处] 《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拼音] lǘ xiàng cǎo yě
[释义] 闾巷:街巷;草野:乡野。比喻民间乡野地方
[出处] 唐·王勃《上皇帝万言书》:“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
[拼音] hú gē yě diào
[释义] 指下流的歌曲小调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帐,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歌野调,胡支扯叶。”
[拼音] píng yuán yì yě
[释义] 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浚于是欲谋大举,乃召端问之,端曰:‘平原易野,贼便于冲突。’”
[拼音] chūn fēng yě huǒ
[释义] 比喻迅猛之势。
[出处] 左齐《南泥湾屯垦》;“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
[拼音] dōng yě bā rén
[释义] 古代楚国民间通俗歌曲,又称《下里巴人》。
[出处] 汉·陈琳《答东阿王笺》:“夫听《白雪》之音,观《绿水》之节,然后《东野巴人》,蚩鄙益著。”吕延济注:“东野,下里之音。”宋玉以问曰:“客有歌于郢中都中,其始曰《下里巴人》也。”
[拼音] dōng yě bài jià
[释义] 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
[出处] 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
[拼音] yě sù shān yáo
[释义]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