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ǐ zuì jīn mí
[释义] 比喻沉醉于富丽的环境;也比喻奢侈豪华的生活。
[出处] 宋 陶穀《清异录 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拼音] zuì shēng mèng sǐ
[释义] 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
[出处] 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拼音] mǐng dǐng dà zuì
[释义] 酩酊:醉得迷迷糊糊的。喝酒后醉得一踏糊涂。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不两个时辰,把李逵灌得酩酊大醉。”
[拼音] rú zuì rú chī
[释义] 形容神态失常;神思恍惚。
[出处] 元 关汉卿《石榴花》:“牡丹亭畔人寂寞,恼芳心似醉如痴。”
[拼音] mǐng dǐng làn zuì
[释义] 形容醉得厉害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从下午吃起,直吃到黄昏时候,一个个酩酊烂醉。”
[拼音] zì wǒ táo zuì
[释义] 形容不适当地自我欣赏。陶醉:沉醉在某种境界或情绪中。
[出处]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侠(渐渐激昂起来,显出自我陶醉的神气)‘我侠累,手有搏虎之力,比姜太公还要足智多谋,谁个能够把我怎样?’”
[拼音] làn zuì rú ní
[释义] 醉得瘫成一团,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样子。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下 周泽》:“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 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拼音] jiǔ zuì fàn bǎo
[释义] 比喻饮食得到满足
[出处] 元 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我着他酒醉饭饱,走不动。”
[拼音] xīn zuì shén mí
[释义] 见“心醉魂迷”。
[出处] 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这眼光对她来说真是勾魂摄魄,令她心醉神迷。”
[拼音] xīn zuì hún mí
[释义] 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
[拼音] rú chī rú zuì
[释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拼音] zuì wēng zhī yì
[释义]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拼音] zuì yǎn méng lóng
[释义] 朦胧:模糊不清。形容醉后两眼模糊不清的样子
[出处] 宋·苏轼《杜介送鱼》:“醉眼朦胧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
[拼音] rú mèng rú zuì
[释义] 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
[出处] 叶圣陶《母》:“‘我如梦如醉的离开了他。”伊揩着眼泪,继续说。”
[拼音] rú zuì fāng xǐng
[释义] 方:刚才。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刚从沉迷中醒悟过来。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四回:“三藏闻言,如醉方醒,似梦初觉,乐以忘忧,称谢不尽。”
[拼音] zhòng zuì dú xǐng
[释义] 比喻众人沉迷糊涂,独自保持清醒。
[出处] 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拼音] jīn mí zhǐ zuì
[释义] 形容使人沉醉迷惘的繁华奢侈的环境。也形容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也作“纸醉金迷”。
[出处] 宋 陶穀《清异录 金迷纸醉》:“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光莹四射,金采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拼音] rú chī sì zuì
[释义] 亦作“如醉如痴”。①形容因惊恐而发呆。②形容陶醉的精神状态。
[出处]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石洞雷火》:“其人如痴似醉,莫知所以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自从西宫阁下,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久不临朝。”
[拼音] rú zuì rú kuáng
[释义]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
[出处] 《初刻白案惊奇》卷二五:“这些人还指望出张续案,放遭告考,把一个长安子弟,弄得的如醉如狂。”
[拼音] shén wǎng xīn zuì
[释义] 欣喜若狂或神不自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