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àng pì xié chǐ
[释义] 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拼音] qì xié cóng zhèng
[释义]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拼音] xié shuō yì duān
[释义] 邪说:有害的学说;异端:不正统。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或指荒诞不经的道理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8回:“鹏儿开口,即为高蹈之路。孩儿正脑着他入于邪说异端,母亲怎反奖起他来。”
[拼音] xié mó guài dào
[释义] 犹言邪魔歪道。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8回:“你看《禹贡》上面,何尝有一点这种邪魔怪道的话,他却实实在在把水治平了。”
[拼音] xié bù fàn zhèng
[释义] 亦作“邪不伐正”。谓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
[出处] 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拼音] xié bù fá zhèng
[释义] 见“邪不犯正”。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巫列》:“夫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
[拼音] xié bù dí zhèng
[释义] 犹言邪不犯正。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庄攈松》:“邪不敌正,理固然也。”
[拼音] fàng pì xié chǐ
[释义] 见“放辟邪侈”。
[出处]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
[拼音] fèn shì jí xié
[释义] 犹愤世嫉俗。
[出处] 唐·韩愈《杂说》之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疾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拼音] fèn shì jí xié
[释义] 愤:愤恨,不满;世:世道,现状;嫉:憎恶,仇恨。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出处] 唐·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拼音] páng mén xié dào
[释义] 见“旁门左道”。
[出处] 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他就是想靠旁门邪道一举‘成名’。”
[拼音] fú zhèng chù xié
[释义] 扶助正道,除去邪恶。
[出处] 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
[拼音] fǎn xié guī zhèng
[释义] 犹言改邪归正。
[出处] 唐·谭铢《庐州明教寺转关经藏记》;“由此八关,返邪归正,成佛之境矣。”
[拼音] guī xié zhuǎn yào
[释义] 曜:光明。改除邪恶归依正道。亦作“归邪反正”。
[出处] 清·林则徐《祭海神文》:“归邪转曜,不烦一矢之加;飞蛊全收,已倍万箱之贮。”
[拼音] guī xié fǎn zhèng
[释义] 返:回归。指改正错误,返回正确道路
[出处] 唐·韦表微《麟台碑铭》:“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载删,《礼》《乐》大定,惩恶劝善,归邪返正。”
[拼音] xié shén yě guǐ
[释义] 闲散的鬼神。比喻不务正业,到处闲逛,寻衅闹市的人
[拼音] gé xié fǎn zhèng
[释义] 革除错误,回到正道上。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荡汰积埃,革邪反正。”
[拼音] chù xié chóng zhèng
[释义]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出处] 太平天国·林一环《贬妖穴为罪恶隶论》:“庶几黜邪崇正,以为遐迩亲疏之永鉴云尔。”
[拼音] xiáng xié cóng zhèng
[释义] 降:降服;从:归从。降伏妖邪,使之改邪归正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望爷爷与我们雪恨消灾,早进城降邪从正也。”
[拼音] yín cí xié shuō
[释义]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