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ì qí ruì qì
[释义]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拼音] bì nán qiù yì
[释义] 指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
[出处] 见“避难就易”。
[拼音] bì lǐ xián guā
[释义]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拼音] bì huò qiú fù
[释义] 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
[出处] 《后汉书 袁绍传》:“臣不敢畏惮强御,避祸求福,与进(何进)合图,事无违异。”
[拼音] bì qiáng jī ruò
[释义] 指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打其疲弱的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拼音] wēi gàn bì shī
[释义] 见“煨干就湿”
[出处]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生下这孩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甜,煨干避湿,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拼音] bù bì shuǐ huǒ
[释义] 指不畏凶险。
[出处] 《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拼音]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释义]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拼音] 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释义]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出处] 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拼音] táo bì xiàn shí
[释义] 指不敢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出处]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
[拼音] qū jí bì xiōng
[释义] 趋:奔向。吉:吉利,平安。走向吉利美好的方面,避开凶祸灾难。亦作“趋吉逃凶”、“避凶趋吉”。
[出处] 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趋吉避凶,儒者之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不然。圣人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吾等问于高明之人,当趋吉避凶。”
[拼音] tuì bì xián lù
[释义] 贤路:贤人出任的路。指辞去职位,让贤人接替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怀芝皓电请各省联名电劝李‘退避贤路’。”
[拼音] bì rén ěr mù
[释义] 指避免走漏消息。
[出处] ?
[拼音] duǒ zāi bì nàn
[释义] 躲:逃避;避:避开。闪躲与逃避灾难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早晚天可怜见,放你回来时,依旧夫妻完聚。”
[拼音] bù bì jiān xiǎn
[释义] 不畏惧艰难险阻。
[出处] 《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拼音] bì rén yǎn mù
[释义] 见“避人耳目”。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拼音] wèi yǐng bì jì
[释义] 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拼音] xiāo shēng bì yǐng
[释义] 犹言销声匿迹。
[出处] 唐·孙揆《令应传》:“妾又以夫族得罪于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销声避影,而自困如是。”
[拼音] bì nì shān yú
[释义] 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出处] 汉 司马相如《美人赋》:“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
[拼音] bì sú qū xīn
[释义] 避:舍弃;趋:奔赴,趋向。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出处] 叶圣陶《未厌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