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ì zhòng jiù qīng
[释义] 避重:指避开要紧的事;就轻:指抓小事情。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害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出处] 宋 刘挚《忠肃集 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拼音] yáng cháng bì duǎn
[释义] 扬;发挥;避:回避;避开。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出处] 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
[拼音] bí shí jiù xū
[释义] 实:实力;就:接近;趋向;虚:空虚;虚弱。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原作“避实击虚”。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要略》:“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拼音] bì ér bù tán
[释义] 有意回避;不去谈论。
[出处] 徐迟《一九五六年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拼音] bì shí jī xū
[释义] 虚:空虚。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
[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拼音] bì jūn sān shě
[释义] 舍:古代计量单位,1舍=30里。指退让和回避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拼音] bì fēng gǎng
[释义] 一种无装卸设备、在暴风雨时使船只得到掩护的港口。比喻一块可以躲避危险的地方
[出处] 张贤亮《心安即福地》:“外面的世界虽然波涛汹涌,家总是一个安宁的避风港。”
[拼音] bì kēng luò jǐng
[释义] 躲过了坑,又掉进井里。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
[出处] 《晋书 褚翜传》:“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拼音] bù kě bì miǎn
[释义] 指不能使不发生的事情
[出处] 毛泽东《矛盾论》:“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拼音] bì huò jiù fú
[释义] 避开凶险,趋向幸福。
[出处] 先秦 商鞅《商君书 定分》:“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拼音] bì xiōng qū jí
[释义] 避:避开;趋:奔赴。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
[出处] 宋 王观国《学林 祠卜》:“以此知曾参不入胜母,汉祖不留柏人,避凶趋吉,所不可废。”
[拼音] jiù xū bì shí
[释义]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出处] 《孙子 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拼音] táo zāi bì nàn
[释义] 避:躲开。逃脱灾害侵袭,避免罹难之祸
[出处]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似这等逃灾避难,倒不如奔井投河。”
[拼音] bì nán jiù yì
[释义] 避:躲开,回避。避开困难的拣容易的做
[出处] 《元史 文宗纪四》:“大都总管刘原仁称疾,久不视事,及迁同知储政院事,即就职,侥幸巧宦,避难就易。”
[拼音] bì xiōng jiù jí
[释义] 避:避开;就:趋。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6回:“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轻举妄动。”
[拼音] bù bì fǔ yuè
[释义]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拼音] bì huò qiú fù
[释义] 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
[出处] 《后汉书 袁绍传》:“臣不敢畏惮强御,避祸求福,与进(何进)合图,事无违异。”
[拼音] bì lǐ xián guā
[释义]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拼音] bì qiáng jī ruò
[释义] 指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打其疲弱的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